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51584 上传时间:2019-01-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案汇编.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跳水第二课时教案范文教学目的:1、理解事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2、理解“跳水”为什么是唯一解救的办法。教学过程:一、复习这一段告诉我们为什么?板书:放肆(果)取乐(因)。二、讲读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边用不同符号分别圈出写猴、小孩、水手们动作神态的词语)2、读后讨论:(1)孩子们为什么哭笑不得?板书:哭笑不得。因为猴子把玩笑开到孩子身上,猴子的举动突然而且放肆。板书:摘、戴、爬;水手们都笑起来,笑声使孩子显得很尴尬。板书:笑。(2)孩子为什么脸红了?板书:脸红。因为猴子好像故意逗孩子生气。板书:摘、撕、逗,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水手们更大声的笑,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板书:笑声更大。(3)处

2、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怎么想?会怎么做?板书:追、爬。3、小结:这段故事情节由水手逗猴子发展成猴子逗孩子;地点由甲板转到桅杆,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变化了。(板书:发展)4、指导朗读。三、讲读第三段。1、默读第三段,思考课后作业1后面的(1)(2)两小题。2、讨论:(1)孩子怎样追猴子,猴子又是怎样戏弄孩子的?“生气”和“气极”有什么区别?你能想象一下当时孩子的心情吗?(2)当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杆时,甲板上的人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板书:笑吓呆大叫一声)人们为什么吓呆了?(读有关句子)这两名说明了什么?(说明孩子处境十分危险)(3)孩子原来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板书:不由得发

3、抖)是突然意识到危险表现出的本能行为。说明孩子刚才只是一心要追上孩子,拿回帽子,没有意识到处境的危险。)3、师生共同小结:(根据板书)这段围绕帽子,使故事在孩子与猴子的联系中间向前发展,由于孩子走上最高的横木,随时有失足摔死的危险,因而使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孩、猴之间发展成生与死之间。故事情节的发展到了高潮。四、讲读第四段。1、默读第四段,思考课后作业1中的(3)习题。2、讨论:(1)船长为什么要向自己的儿子瞄准,命令儿子跳到水里?(强调情况紧急,时间不许,突出用枪逼孩子跳的明智。“跳水”是把孩子从险境中救出来的唯一办法,用枪向孩子瞄准是吓唬孩子,强迫孩子服从命令,使孩子转危为安。)(2)结果怎样

4、?(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三层意思:孩子跳水;水手们抢救;孩子获救。领会“孩子的身体像一颗炮弹似的”这句话的意思,这句比喻句写出了孩子跳到海里时身体之沉和音响之大,反衬出孩子借以立足的横木之高,暗示出假如摔下来时后果之严重。水手们是怎样把孩子救上船的?“已经”写出了船员动作的迅速,表现十分勇敢,也说明他们救孩子的心情十分急切。)3、小结:这段写了在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船长急中生智,用命令儿子跳水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就是事情的结果。(板书:结果)五、根据板书,揭示分段规律。讨论:我们把这篇文章分成四段,是根据什么划分的?1、根据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结果来分。2、还可以根据地点的转换来分:甲板

5、桅杆最高的横木甲板。3、还可以根据事物的联系和变化来分。六、朗读全文。七、作业。填上适当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因而; 由于1、()人们拿它取乐,()猴子就更加放肆起来。2、猴子的放肆激怒了孩子,()引得孩子爬上桅杆去追猴子。3、()孩子追猴子,使猴子更起劲地去逗孩子,把孩子引上了最高的横木。板书设计:摘戴 爬 哭 笑不得 笑发展 桅杆撕 逗 脸红 追 爬 笑声更大逗 生气 追 笑吓呆高潮 最高的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

6、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横木 挂 扭 龇 气极 丢开 笑大叫一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走上结果 大海 跳水 得救 命令 跳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