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

上传人:吴起龙 文档编号:1768263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周练试卷1.如图1,与1是同位角的角是 ,与1是内错角的角是 ,与1是同旁内角的角是 .图1 图2 图3 图42.如图2, _ 与C是直线 _ 与 _ 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同位角, _ 与3是直线 _ 与 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内错角, _ 与A是直线AB与BC被直线 _ 所截得的同旁内角.3.如图3,如果B =1,那么根据_,可得ADBC;如果D =1,那么根据_,可得ABCD.4.如图4,如果ADBC,那么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_+ABC =180如果ABCD,那么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_+ABC =1805.如图5,平行直线a、b被直线l

2、所截,如果1=75,那么2=_,3=_,4=_,5=_,6=_,7=_,8=_._图5 图6 图76.如图6,用平移三角尺的方法可以检验出图中共有平行线_对.7.如图7,ABC是DEF经过平移得到的,若AD = 4cm,则BE = _ cm,CF= _ cm,若M为AB的中点,N为DE的中点,则MN = cm.8.若5条线段长分别为1cm,2cm,3cm,4cm,5cm,则以其中3条线段为边长可以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9.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7和10,则第三边的取值范围是_,如果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此时该三角形的周长应为_.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五幅图案中,、中的哪个图案

3、可以由(1)图案平移得到?( )A. B. C. D.2.如图8,等腰DEF是由等腰ABC平移得到的,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与EF是对应线段; B.AB与DF是对应线段;C.B与E是对应角; D.点A与点F是对应顶点.图 8 图 93.如图9,在宽为20m,长为30m的矩形地面上修建两条同样宽的道路,余下部分作为耕地.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耕地的面积为( )A.600m2 B.551m2 C.550m 2 D.500m24.图10是一块电脑主板的示意图,每一转角处都是直角,数据如图所示,则该主板的周长是 ( )A.88mm B.96mm C.80mm D.84mm图10 图115.如

4、图11,OPQRST,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A.2+3=180 B.2-3=90C.2+3=90 D.3-1=1806.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a,b,c,且都是整数且bc,b=5,则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的个数为(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三、解答题:1. 如图,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把小船ABCD通过平移后到 的位置,画出平移后的小船位置.2. 如图13,平移方格纸中的图形,使点A平移到 处,画出放大一倍后的图形.(所画的图形用阴影表示)图133.如图,如果4=180,那么1与2是否相等?为什么?4:如图,从下列三个条件中:(1)ADCB (2)ABCD (3)C,任

5、选两个作为条件,另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题,并说明理由。已知:结论:理由:5:如图,ADBC,C,BE、DF分别平分ABC和CDA,试说明BEDF的理由?4.如图,如果AB/CD,B=37,D=37,那么BC与DE平行吗? 为什么?5.如图,AD/BC,C.AB与DC平行吗?为什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

6、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6.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4cm,底边与腰的比为3:2,求各边长。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

7、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