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695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备考方法 从考试题型上看,2018年高考英语考纲与2018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阅读理解依然是高考英语的重中之重。难度大,分值也重,对考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要求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学生阅读速度和词汇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理解题型的设置,除了要求考生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事实细节,更把重点放在了考查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把握、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以及根据全篇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判断上。另外,多样的题材与体裁,体现了命题者对新课改中诸如情感、态度、人文等维度的关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一、正确引导,形成习惯 1.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看、多读、多练,坚

2、持每天至少两至三篇阅读理解的练习,以阅读为核心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阅读不断完善阅读技巧,提高完形阅读的应试能力。 2.平时训练一定要有限时意识,要引导学生“群读”,重要的句子要认真琢磨,但不能每一句话都花同样多的时间。注意摈弃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如逐词阅读、指读、发声读、回读以及频繁查阅词典等。 3.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并形成习惯。读完一篇文章后要有反思,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是否有特别强调的信息。要学会善于通过文章的篇幅、段落和关联词抓文章的要点,要明白细?、中心思想、客观陈述、作者观点等之间的区别,对难句、难文章做些标记,定期安排重读以前看不懂的文章或相关内容。 二、掌握技巧,合

3、理答题 1.快速阅读,掌握大意。答题前首先把文章迅速读一遍,着重抓主要信息,如文体、题材以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快读时,可将一些和句子找出来,有些较长、较复杂的句子,应找准主语、谓语等主要成分,读完后,一些“直接解答题”便可找到答案,同时也为下一步细读打下基础。 2.题文结合,前后照应。快速读完后,就要认真研究题目,包括题干和选项。在明白问题要求后,再细读文章和有关段落。有时候,题目对理解全文有一定启发作用。 3.了解文体,合理推断。 (1)说明文,尤其是科普文章,主题句一般在句首。 (2)记叙文首句往往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有时还设置悬念。 (3)新闻报道类首句更具特色,全文

4、的要意往往在开头就交代出来。 因此,首句是理解全文的起点,抓首句则纲举目张,全文理解就容易多了。 (4)对于那些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如幽默小品、小笑话、小故事等,则应注意尾句,因为它往往是一个悬念故事的结局,有时它又会戛然而止,未尽之意由读者去体会,推测文中未尽之意。 所以,尾句也不容忽视。当然具体问题还应具体对待,要指导学生学会品味推敲,前后照应。 4.借助同位语等注释性词语去理解。 (1)对于一些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可借助同位语、某些定语从句以及or ,that is to say , namely等注释性词语去理解。 (2)However, therefore,thus, this way

5、, otherwise等词语也起着篇章纽带作用,对理解全文及各个部分的逻辑关系也很有帮助。 (3)适当运用构成法,准确理解词意。 (4)有些“一词多义”的单词,要根据上下文推断其确切之意。有时候按常规方法去“硬对号”往往会造成理解障碍,不如换个角度去理解。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

6、效果。5.对于一些不影响文章主旨大意的词语,则应大胆跳跃,或依据上下文进行推断,即使不能准确断定其词义,明确其大体范围也好。例如某一种节日,某一项体育运动,某一个乐器,某一项活动以及反映风土人情、习俗的词语。 6.正确对待文章的难易程度。难文章题目不一定难,而文章读起来似乎很容易,可题目做起来要加倍小心,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任何题目,“难”未必是坏事,而“容易”未必是“好事”。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7、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责任编辑 胡波波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