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8709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合一”有效的教学之道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的教改思想,他主张教师不能死教书,教死书,把学生当成“书架子、字篓子”,把书上的东西一股脑儿往学生脑子里塞,使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得“轻松自主”。 长期以来,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能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关系的,却很少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创新能力的保证。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主体,是内因;而老师只是促其转化的外

2、部因素,是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有效“教”的最终落脚点应是学生有效的“学”上,怎样才算是有效的学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正确的学习习惯,并对学科保持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在学习中养成了良好的个性品质,都可算得有效,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就是教师有效的“教”的成果表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之道,正是开创了教学法的先河。 教学合一 边教边学 变苦为乐 师生互动 陶行知先生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

3、他积极倡导教育要参与社会生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立志做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他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有新意,仍具有时代价值。 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中国教育史上探讨的焦点问题。人们往往片面地认为“教学”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只要教师认真教,学生就能学得好。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其表现行为有三只拿书本让学生读,记,写,把原本活泼的孩子当成了“书架子”,一味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也就是过去所讲的“填鸭式教学法”,真可谓是“教书匠”了。二是“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这种行是把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

4、移到学生身上来了,凡是学生需要的,都拿来给他们。这种办法,虽说好于“教书”,然而学生还是在被动的位置上徘徊。三是“打铁不求本身硬”,教者缺乏自身提高意识,不能做到“边教边学”,自身文化业务水平停止不前,只当是学生与知识间的“传声筒”,根本谈不上“居高临下”。以上三种现象,均忽视了学生学的一面。 其实,“教学”这一概念是“教”与“学”的统一,“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权利,只有“教”,与“学”的互动才是真正的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 二、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统一,才是真正的教学之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教育工作者屡见不鲜的说法了,然

5、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什么“学生的爱好,兴趣”一概不顾,勉强让学生来适应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苦恼极多,学起来亦步亦趋,可谓“苦学”。如果教法与学法统一了,学生怎样学教师就怎样教,教者也省时省力,学者也自然轻松愉快了,此为“乐学”,让学生从“苦学”中解脱出来,变“苦学”为“乐学”岂不优哉! 三、边教边学是教学合一的重要内涵 以往,提起“教学”,大都只考虑的是教和学的问题,忽略了教师自身提高的主因。现代教育的通病就是“拿来主义”十分明显。教学资料繁多是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丰富了教学资源,而我们的教师却不能很好的利用,把原本该参阅的东西变成了抄袭,只是“借他山之

6、石”不能“攻我之玉”其结果自身一无所获,这便是“教”、“学”分离的流弊,此类教师是该重温一下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吧!因为必定要学而不厌,而后才能诲人不倦吧。年年岁岁照样“画葫芦”,岂不万分枯燥,何谈教育英才之快乐呢?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合一”的保证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

7、,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双方是平等的,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来看课堂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小型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应该营造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氛围,创设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境界。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

8、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

9、运用、创造和发展。现代教育学认为课堂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园地,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舞台。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仅限于课堂上有限时间的培养,师生还可以通过作业的方式实现其间的互动交流,增进相互间的了解。这个方法也是老师关注后进生的一个良方,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情况下,单独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是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妙计。 既然师生关系是平等的,那么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不只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更关键的是师生可以作朋友。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以朋友的身份去教育学生,更容易达到教育的效果。例如我以朋友的身份在作业本上劝说一位学生上课要打起精神来,做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在这位学生的身上有了效应,并且在我的课堂上再没“萎靡不振”过,而是精神抖擞地听课了。 总之,我们只要为了学生而教,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践能力,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自学能力,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教学合一”的教学理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