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89318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驷马”引起的教学思考 教师的教学,实在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因为它的走向,就是未来的社会或者人们的走向。笔者在这里不想探讨“育人”问题,就教书问题而言,也足以让人们好好研究,认真寻找究竟如何教才算“合适”。教学实践中,有太多的实例、遇到过太多的问题,因此笔者认真研究如何教的问题,这仍然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问题的提出 笔者是一名对外汉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多年前,当笔者第一次教高级汉语综合课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曾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教学内容是“一诺千金”,这本是教育人们要“守信用”的文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语言点和语法点外,也有传输中国人重视承诺、守诺言的道德观念的作用。当讲到“君

2、子一言,驷马难追”,在课文后的注释中解释为“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四匹马的车也追不回,形容话说出之后,无法再收回。”学生看到这样的解释后,一位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学生马上提出了质疑。这位“马背民族”的学生说“老师,这个不对!四匹马拉的车怎么能跑得快呢”?他认为,四匹马拉一辆车是无法跑快的。要比喻“跑得快”,一定不能用四匹马拉的车来说,应该一匹马才跑得快。该学生的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个成语典出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为每一个中国人所熟悉并使用,都想当然地认为“就是这样的”。但是当留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得不思考,这个解释对吗?学生说得有道理吗?教学中的很多问题究竟应该如何向学生解释,或者干脆

3、回避?一连串的问题迫使我们一定要加以认真对待,并保证教学不仅具有“权威性”,更具有“合理性”和实用性。 于是笔者又向另一位同样来自“马背民族”蒙古的学生验证,那位蒙古学生也得出了相同的结果。因此,笔者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师,理应本着应当具有的严谨科学的教学态度,并结合实际生活,试图对关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一句话的出处、含义等方面进行二次考证,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也为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所应具有的准确性做出自己应有的思考。从很久之前就已经被接受的这一“常识”上看,这句话的解释当然是毋庸置疑的。 文献考证 经大量的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认识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一典故,最早应出自论语?颜

4、渊篇第十二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A犹犬羊之?A。”杨伯峻在论语译注对该句的翻译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另外,邓析子?转辞出现“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还有元代李寿卿在伍员吹箫第三折中提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岂有反悔之理!”。史料中不论表述用词有何不同,但是“驷马难追”是相同的。 根据笔者查阅的资料,“驷马”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中“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第一种释义为“驾一车之四马”,表示该意义的文献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宋王安

5、中次韵和彭少逸送晁以道“轻车驾驷马,邂逅王良造”;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十九“但如到星期二夜为止并无痛哭流涕之抗议,即以默认论,虽驷马也难于追回了”等等都有所体现。第二种释义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而表达该意义时出现的文献有唐代许浑将赴京师留题孙处士山居诗之一“应学相如志,终须驷马回”;宋代苏舜钦韩忠宪公挽词之一“他年还驷马,馀德在高门”;明代高启东门行“仗剑当远去,不成驷马不复回”;明代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楚)平王遗鄢将师为使,驾驷马,持封函印绶,往棠邑来”等。如此看来,“驷马”的含义或是四匹马拉的一辆车,或是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关于“驷马”一词的释义,笔者在中国

6、知网中查阅到九种,现列举如下 古代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张籍车遥遥“征人遥遥出古城,双轮齐动驷马鸣。”(唐诗百科大辞典) 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驷马高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话说出口,无法再收回跑得再快的马也追不回来)。(当代汉语词典) 在四川省平昌县西北。驷马乡驻地。因为集镇四周各有一山形如马头,镇边小河形似马槽,称“四马归槽”,故而得名。(中国地名辞源) 名同拉着一辆车的四匹马驷马高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形容说出的话不能再回)。(新华汉语词典) 名词(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管晏列传“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她的丈夫为宰相,驾车,支起大车盖,赶着四匹马,意气扬扬,十

7、分得意); 送石处士序“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像黄河下流决口向东倾注,如四匹马驾着轻车子走上了熟路)。(古文观止词典) 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指套着四匹马的车。(汉语同韵大词典) 指驾一车之四马。鲁迅致许广平十九“但如到星期二夜为止并无痛苦流涕之抗议,即以默认论,虽驷马也难于追回了。”也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匹马的高车。表示地位显赫。如“仗剑当远去,不乘驷马不复回。”(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 指驾一车之四马。古代一车套四马,因以称驾一车之四马或四马所驾之车为“驷”。九叹?离世“驷马惊而横奔。”这里“驷马”比喻臣下。王逸注“马以喻贤臣也。言君为无道,国人中道倍畔而去之。贤臣惊怖奔亡

8、,争欲远也。”该注释出自楚辞语言词典。 用者不一而足,而“驷马”的意思大体上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四匹马拉的车”,第二个意思则指的是“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马”字考 由于汉语学习者对所学课本中关于“驷马难追”的含义提出的质疑,笔者就此进行了文献考证,又对不同的“马背民族”群体进行了调查,也对北方使用马的农民进行了访谈,之后,笔者就此提出一个假设即古代所谓“驷马”的含义也许不仅仅指“四匹马”拉的车或者“拉同一辆车的四匹马”,同时也指其他某个品种的马,而之所以用“驷”这个字,有可能是采用了“同音替代”的方法。为了验证该假说,笔者查阅了最新版本的新华字典中与“马”有关,和以“马”字为部首的所有汉

9、字。结果如下 在新华字典中不包括繁体“?R”部汉字在内,“马”部汉字总计80个。 根据新华字典第11版(以下简称字典)对“马”部字的注释,现按照以下类型进行分类和列举(下列以“?R”部字显示出来的字,是由于输入法的缘故无法打出该字的简化) 单字马 表示“好马”“良马”的字有驵、?o、驹、骁、(?J、?)、(?P、?B)、骏、(?X、?Z)、(?i、?f)、骥。 表示其他类型的或者其他品质的马的字有?b、驽、?y、骀、?S、骆、骊、?m、?H、骐、骒、骓、骜、?、?w、(骅、骝)、骢、骠(作bio时) 其他与“马”有关的字有驭、闯、驮(du/tu)、驯、驰、驱、?_、驳、驾、驶、驷(古代同驾一辆

10、车的四匹马,或者套着四匹马的车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喻话说出后无法再收回)、驸(几匹马共同拉一辆车,在旁边的马叫“驸”)、驺、驻、驿、骠(pio)、骡、骧、骟、骤、?T、?V、骑、骋、?Y、?、【骖?W】(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W古时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W马,又叫骖马) 其他与“马”无关或关联不大的字冯、驴、驼、骀、?、验、?I、骘、骛、?d、骗、骚、骞、腾、骄、骈、骇。 除此之外,笔者在用搜狗输入汉字的过程中,意外地检索到了字典中包括“?R”部字在内都未曾出现的“?”“?”“?B”,故也列举在此。 “?”青骊马,马的一种。康熙字典【玉篇】相切,音荀。?,?R走貌,又音旬。?x同。【集?

11、】?Q?h切,音?k。?R?i?P?之?,或作?C。“?”康熙字典【五音集?】?S?P切,音?。?R重也。【集?】居?切,音靳。?中?R。“?B”康熙字典【?V?】?怯切【集?】逆怯切,音?I。【玉篇】?衙病!?V?】?B?B,?R高大。 结果表明,在所有表示“好马”的字当中,并没有和“驷”同音的字,这就排除了“同音替代”的假设。而表示“好马”的字有很多,如果“驷马难追”想表达“马跑得很快”这一意思的话,大可以说“骏马难追”或者“?J?难追”,因此,“驷马”表示某一品种的马这一假设也就不成立了。但是如果所谓“驷马”只有“四匹马拉的车”,或者“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这两层意思,那么从实际出发,四匹

12、马拉一辆车是没有办法跑快的;如果“驷马难追”在教学中只能解释为“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因为前一个意思的重点在“车”,而后者在“马”,而将“驷马难追”解释为“一句话说出口之后,就是四匹马也不会追上”的话,表面上要比前面的解释恰当一些,但如果真的想要表达“四匹马”的意思的话,直接用“驷马难追”不就可以了嘛,为什么却要用“驷马”呢?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忠于文献”,另一方面,“驷马”在这里从来就没有“四匹马”的含义。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文献查阅之后仍旧得不到定论,应该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实践去中,以期得到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田野调查 不论是辞海词源还是词典,只要能查到的“权威书

13、籍”的解释皆如此。而既然要表达“快得追不上”,那四匹马一起或者四匹马拉的车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于是,为此又做了生活中的实际考证。蒙古学生、哈萨克斯坦学生、中国的蒙古族老师等都认为跑得快的不应该是四匹马或者四匹马拉的车,用马跑得快来说的话,一般“马背民族”会认为那是四岁以后的马,因为他们的经验告诉他们马到了四岁以后就开始像人进入青年时期一样,是身体素质最好的时期的开始。 我国北方的农民,例如北京、河北等地的农民买马的时候一般要看“岁口”,就是在马市挑选马的时候要把马嘴掰开,看它换了几颗牙。换一颗为一岁,四颗就是四岁。老农说“四岁口”的马最好,因为第一,它正进入青年时期,体力和身体素质最好的时候开

14、始了;第二,这样的马回去干活时间长,能“多干几年”。如此看来,用“驷马”指称“四岁的马”不无道理。这对教材中的“驷马难追”的解释也更具有合理性。 教学中的思考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

15、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一个“驷马难追”,其释义实在不是什么大问题,相信任何一位教师也都能应付得了。但是教学中,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进行“教书”,则是必须认真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了。把教材、词典或任何工具书的解释照搬到课堂教学中,一定会碰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更会使教师自己在教学中陷入“麻烦”或者“尴尬”的境地。例如讲“只要(就)不愁”时,书上的解释是“可以用只要提出条件,满足了这个条件,

16、就不用担心后面的事情不会发生,“不愁”的后面一般要用否定形式。例如只要你努力,就不愁考试不及格”。学生马上说出“只要听妈妈的话,就不愁不犯错误”。老师听后稍做迟疑后说,你这样说是不可以的。学生以为“不犯错误”是个双重否定,这样一来就违背了所谓“不愁的后面一般要用否定形式”这一原则,于是马上改口说“只要听妈妈的话,就不愁犯错误”,老师听后又做片刻迟疑,觉得似乎也不合适。学生便疑问道“老师,那到底怎么才合适呢?”老师这时无法找到合理的解释,只好说“你不能这么说的,因为我们不这么说”这便是教学中陷入的尴尬。同样的情况还有学习“固执”一词,书上的解释是说“专心于做某事,不听别人的劝告而不改变”。学生给

17、出句子“我真希望我两岁的孩子在飞机上固执地玩儿他的玩具”诸如此类的教学实例,不胜枚举! 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都是严格按照书上的解释进行的,教材也是按照词典词源或者其他工具书上编写出来的,按说应该是“最正确、最准确、最权威”的解释了,但是到了教学实践中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呢?这里面恐怕有两个问题存在,第一,治学应该严谨,不能人云亦云,不动脑子。像辞海词源或新华字典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是给中国人用作参考而编写的,其中很多解释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正所谓“中国人懂外国人不懂”的东西,如果教材编写者不考虑这些因素而盲目地把这些“知识”搬进对外汉语教材而不做适合外国人学习、理解的方式

18、处理的话,当自己还沉浸在自己所编著的教材的“权威性”的时候,在实践中却已经出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问题”;第二,任课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也需要仔细认真,不仅应该有一定的教学意识,也应该具有相当的语言意识和教学对象(外国人)的意识,尽量避免“想当然”,如此或许可以帮助自己减少教学过程中的尴尬,推动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三,教学讲解的准确性与得体性应该有一个有机的结合。例如前文中“只要(就)不愁”的解释,就缺少了一个必要的补充,也就是说,准确性不足。如果加上“后面的事情应该是你想要的,而不是不想要的”。“犯错误”“犯罪”等都是不想要的,所以不能用在这样的句型中,学生就会马上明白这个句型的使用语境,也就不会出

19、现教学中那种尴尬了。同样,“固执”一词也有这个问题,如果给解释加上一个“习惯性地,或主观故意地并带有贬义色彩”,学生也就不会出现两岁小孩子“固执地玩儿他的玩具”的句子了。这就是“解释”的准确性。 但是一味地追求准确性,也不一定可取,因为汉语中有太多的情况是越准确越没办法说清楚的。例如让你去找一个身高173.25厘米、体重65.374千克、24.821岁的人,恐怕没有人能够找到。再如,生活中常说的“好”“经常”,那么究竟多好叫“好”,多长时间一次叫“经常”呢因此在很多时候都需要把“准确”与“得体”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使教学具备完整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如此,方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唐宋或更

20、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

21、基本概念都具有了。结语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无小事,因为它是真的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大问题。教学无大事,因为教学中再大的错误也比不上因失职而引起的任何灾难或者事故。本文所探讨的“驷马”问题同样不是一个大的问题,但是教学中,如果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和教师威信就实实在在是难以保证的。如果本文的写作,能够引起教师同行们的一点点共鸣,能够唤起更多业内同仁的职业意识、语言意识、教学意识、对外汉语教学意识,而少一些“想当然”或者“过得去”的思想,实乃笔者之所盼。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