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0947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情画意》教学实录.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诗情画意教学实录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五年级自选教材古诗课。基于学生已有了不少学习古诗的经验,也接触过丰子恺的漫画,以及教材中的宋诗不多等因素,我选了四首宋诗进行主题式诗画学习。希望学生借助漫画,巩固并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读诗方法,获得自主读古诗的快乐。 惠崇春江晓景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古诗学习中通过不同视角进行体验的阅读策略;游园不值环节,让学生感受一诗两画的不同视角带来的不同情趣;秋日田园杂兴环节,让学生借助漫画自读自悟诗意;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环节,通过师生表演,让学生自主理解古诗,感受宋诗的理趣;最后唱古诗环节,选用学生学过的汉乐府,仍配以漫画,让学生感受读诗的乐趣,体会诗中的道理。 【教学

2、实录】 师今天,我们上一节古诗课。以前,一节课我们学一首古诗或者两首古诗,今天,我们挑战一下,一节课学四首古诗。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诗,老师找来了一些漫画。我们这节课的题目叫 (师课件出示诗情画意) 生诗情画意。 师讲到诗情画意,必须要提到丰子恺先生。上个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作文是 生已死的母熊。 师同学们还记得啊。已死的母熊是丰子恺先生画的一幅漫画。他的画很独特,就是常把古代的诗词作为绘画的素材,比如说这幅春江水暖就是根据苏轼的诗画出来的。 师相传宋朝时有一个和尚,他也是画家,叫惠崇。有一天,他画了一幅画,起名叫春江晓景,然后邀请朋友著名的大文豪苏轼来观赏。苏轼看完,就在画上题诗一首。这种

3、诗叫作题画诗。几百年过去了,惠崇的这幅画已经没有了,但这幅画上的题画诗留下来了,这首诗就是惠崇春江晓景。 (师范读,课件出示。)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 | 师大家发现了吗,屏幕上的诗有个什么问题? 生少了一句。 师为什么老师在这里少写了一句呢? 生因为在这幅画中没有画出这一句。 师最后一句写的是河豚,为什么河豚不能在这幅画中表现出来呢? 生因为它是生活在水中的。 师你的话有点儿道理。其实还有个原因,因为前三句写的是苏轼在惠崇的画上看到的。而“河豚”那句是苏轼看了画联想到的内容。写诗和写文章一样,也有见闻和

4、感想之分。好,我们把它还原,注意平仄,一起来读。 (师课件出示) 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 |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 | | (全班读诗) 师读得非常好。刚才讲到了想到的、看到的,这就是从不同角度欣赏古诗。其实这首诗还可以从另外一些角度欣赏。我再举一个例子,我在这首诗中发现了“远”和“近”,你们能告诉我,“远”的是什么,“近”的是什么吗? (师板书远 近) 生前面两句写“远”,第三句写“近”。 师为什么说“蒌蒿满地芦芽短”是近的呢? 生因为能看见很短的芦芽,说明离得近。 师聪明啊,还能发现别的角度吗? 生

5、有“高”和“低”。 (师板书高 低) 师什么是“高”,什么是“低”? 生桃花是高的,鸭是低的。 师还有别的不同角度吗? 生第一和第三句描写的是植物,第二和第四句描写的是动物。 (师板书动物 植物) 生陆地上的和水里的。 师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三两枝桃花,除了三两枝桃花,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满地芦芽。 师“三两枝”和“满地”是什么关系? 生多和少的关系。 (师板书多 少) 师还有吗? 生有“疏”和“密”的关系。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中“三两枝”是指稀稀疏疏的,而后面是“密”。 (师板书疏 密) 师你真聪明。从别人分析过的句子中,你又有了新的发现。当我们能从不同角度来读古诗时,就能更好地体会古诗

6、的味道。(板书角度) (生齐读古诗) 师这是一首宋诗,今天我们还要学几首宋诗。游园不值读过吗? 生读过。 师一起读。 (师课件出示)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 | | 小扣柴扉久不开。 | | | | 春色满园关不住, | | | | 一枝红杏出墙来。 | | | (生齐读) 师大家觉得这首诗里有不一样的角度吗? 生我发现了“远”和“近”。 师说说看。 生红杏在树梢上,是远的,苔藓就在脚边,是近的。 师你真厉害,刚学过的方法就会用了。丰子恺先生以这首诗为题材,画过两次。一首诗画了两次,怎么才能画得不一样呢?看 (师课件出示漫画) 师看出两幅画有什么不 同吗? 生一幅画的是院

7、内,一幅画的是院外。 师对啊。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幅画,你能不能从中选一幅描述一下? 生画上有一棵松树,旁边露出了一枝红杏。 师你说出了图意。不过,欣赏春景应该是很美好的事情,但你只是说了画上有什么。谁愿意再来试一试? 生在一个院子里,一枝红杏露出了墙外,让人忍不住停下脚步欣赏。 师有进步,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看。 生我选择第二幅我站在院外,一棵松树耸立在路边,我看见一枝红杏伸出围墙,忍不住赞叹“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这位同学用第一人称来描述,还将诗句结合到了自己的语言里,多好。掌声送给他! 生我讲第一幅我们家的院子可美了,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柳树,像一个 师想不出比喻时,不要硬

8、用比喻。一棵高大的柳树,柳叶怎么样? 生柳叶繁茂,院子里还有一棵杏树,上面盛开了几朵杏花,让我忍不住赞叹。 师如果能将画面中的人物也说出来就好了。 生院内,一个女孩子正在织毛衣。过了一会儿,她放下毛衣,静静地看着旁边高大的松树、繁茂的柳树和刚开了花的几棵杏树。 师你说到了人物,可是话好像没有说完。 生我坐在院子里织着毛 衣。院里的柳树枝叶繁茂,柳条随着风轻轻地飞舞,旁边还立着一棵松树和几棵杏树。虽然有围墙阻挡,但几枝红色的杏花还是探出了墙外。 师探到了。 生探到了墙外。 师说得越来越好了。有的同学用第一人称,有的同学用第三人称,都很有意思。 生清晨,我吃了早饭,走出了房间,站在假山旁观赏院子里

9、的景色。一棵松树耸立在院子一角,旁边有一棵柳树,再旁边有几棵杏树,虽然刚刚 开花,但有几朵杏花已经伸出 墙外。 师她说的和大家又不一样了,说出了人物的移动。我们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生齐背) 师看着丰子恺先生的画就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还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象,这就是我们最近正在学习的创造性复述。同学们把这个本领都学会了,非常好。再看一首。 (师课件出示) 秋日田园杂兴(之一) 【宋】范成大 静看檐蛛结网低, | | | | 无端妨碍小虫飞。 | | | 蜻蜓倒挂蜂儿窘, | | | 催唤山童为解围。 | | | (师范读) 师懂这首诗的同学请举手。 (若干学生举手) 师大概有十个同学懂了,很好!

10、毕竟这是几百年前的诗了,能懂的小朋友太厉害了。没懂的小朋友,不要紧,请看这幅画。 (师课件出示画) 师结合画面,你读懂了什么?我们先一起读一读,一边读一边琢磨。 (生齐读诗) 师谁来分享自己的体会? 生他坐着看屋檐下的蜘蛛结网,不知道蜘蛛为什么要妨碍很多小虫子飞,看着蜻蜓被黏在蜘蛛网上,他赶紧帮它们解围。 师解释得非常好,还有谁要补充? 生我坐在屋檐下静看旁边的蜘蛛网,蜘蛛为什么非要妨碍小虫子飞呢。只见一只蜻蜓和蜜蜂飞了过来,一下子就被黏在了蜘蛛网上。 师蜜蜂怎么样? 生蜜蜂在挣扎。 师感到非常窘迫。 生我不忍心看到这样的情景,赶快叫山童把它们救下来。 师这首诗非常有趣,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见闻

11、。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首诗也很有趣。不过,这次没有画了。 (师范读) (师课件出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 | | | 赚得行人错喜欢。 | | | | 正入万山圈子里, | | | | | 一山放过一山拦。 | | | | 师老师知道有的同学理解了,有的同学没有理解。这次,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表演,表演完了,诗的意思大家就都知道了。谁来表演? (一生上台) 师我先给你说说戏。你背着行囊出门办事,刚刚翻过一座山,这时你很高兴,会说什么? 生好开心啊! 师可是没想到在你的面前又出现一座山,你还得继续。你会说什么? 生都是山路,真难走啊! 师就是这样的台词

12、,我和你一起表演,我扮演大山。 (师生合作表演) 师一大清早我就出了门,好不容易翻过一座山,我喘了一口气想歇一歇脚。可就在这时,我发现前面又是一座山(张开双臂扮演山)。(生翻“山”,师张开双臂再扮演山。)翻了一座,面前又来了一座山。(生气喘吁吁地翻山,说“终于翻过去了。”)(师站在椅子上扮演山,生继续表演翻山。)(表演 结束) 师现在看懂了没有,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不要为一时的成功而 得意。 生不要高兴得太早。 生不要想着尽走捷径。 生读书就像翻一座座山。 生翻山时要坚持不懈。 生虽然困难很多,但是要勇于克服。 师作者写诗时可能没有那么多想法,但是给后人留下的感悟却很多。宋朝的诗人特别

13、喜欢在诗中讲道理,但是他们会把这个道理讲得很有趣。 (师板书理趣 宋诗) 师这就是宋诗的理趣。一起再读一下这首诗。 (生齐读) 师马上就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唱唱古诗吧。 (师播放音频,课件出示诗句。) 长歌行(摘句)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 | | 何时复西归。 | 少壮不努力, | | | | | 老大徒伤悲。 | |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

14、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师示范唱,生跟着唱。)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

15、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师这首诗中也包含着道理,不过,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都能懂的。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

16、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