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298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文本解读探究 语文文本解读,实际上是读者挖掘文本潜在的含义,重构文本的动态意义,语文文本阅读的实质就是文本与读者之间视域的融合,它强调学生阅读的主动参与以及教师的适时引领。针对目前存在的一系列教学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倡导学生自我阅读的理性回归;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教师在教学中深层次的总结和反思。 对话;文本解读;学生;反思 H193A2095-9214(2018)10-0064-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伽达默尔也提出,“理解一个文本就是使读者在某种对话中理解自己

2、”。在阅读教学中,其目的是最大效度发挥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有效处理书面语言并从阅读中领会其意。”在课程改革后,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教师对于文本的概念化解读;有些教师为了解读文本的“创新性”,忽视了文本本身,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文本以外的阅读或是发散思维训练上,抑或大量借助音视频教学,披上了伪语文阅读教学的外衣,偏离了真语文的教学轨道。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几点看法。 一、倡导学生兴趣阅读的理性回归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

3、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在当前的语文教学课堂中,为了追求高分数,一部分语文老师对文本进行大量的解说,期

4、望学生能够通过教师大量传授,掌握备考的知识。对于学生欣赏玩味的兴趣和阅读质量,却关注甚少。近思录中明确指出“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倘若教师不遵循教育重在“意趣”的法则,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替代学生的往往会引起学生反感课堂,更别谈乐于主动去阅读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形成学生的兴趣阅读,如何还原理性阅读的方式等等,亟须我们清醒的认知。这也是向文本解读迈出的第一步。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转变当前的教学观念,帮助学生创设和谐的阅读情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眼去感知作品,用自己的心去揣摩作品,使他们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培养学生与文本真诚的

5、对话,让学生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愉悦。 二、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一个文本的主题和思想探究,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意识, 才能调动学生参与文本的正能量。凡是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 都有

6、一定的价值所在,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不同,造就了自身独有的个性差异。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做到“我言即我思”。文本意义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足阅读和思考空间,通过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填补作品中的空白与间隙。上述也是教学中对话精神的体现,彰显了文本解读的“对话性格”,是与当前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相契合的。让读者有效去处理文本,并在处理过程中领会其意,明晓其理,符合阅读教学的纲领。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文本,超越文本, 鼓励学生从多角度阐释文本创作者赋予的内涵。在阅读教

7、学中, 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涵泳。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储存文本信息,整体审视、质疑与理解以及补充,把课堂交还给学生, 还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力, 并珍视学生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三、教师深层次的教学总结和反思 对于教学反思的训练,教学名师们都持肯定态度。甚至指出,与其写十年的教案,还不如写十年的教学反思。美国学者波斯纳也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这里所说的“备课”,即囊括了教学过程中经验的吸引,教训的借鉴,反思后的认识。总结和反思既是教师对文本量化的积累,同时也是教师对文本研读的系统化梳理。笔者曾向一位语文特级教

8、师请教教学经验,巩老师任教三十余年,一篇课文能解读几遍不重样,研读的功夫之所以深厚,根据她的自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时的教学后记。按这位老师的话来说,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譬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若是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有效建构文本的意义?”在思考的基础上付诸长期的实践,是培养教师解读文本技能和教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文本的有效解读,既须教师对语文教材的精心研读,也须学生对文本意义的个性化解读,意义的重构和生成。正如秦磊所说“回归到文本本源,才能更有效地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的同时走那些拓展的枝枝蔓蔓的小路”。文本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相当于追本溯源

9、,若是脱离文本,无异于缘木求鱼。在实践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习策略上的领路人。唯有学生融入文本,有效处理文本,才能达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精神层面上的相遇。因此,深层次解读文本,提升学生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当前一线教育事业耕耘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8. 2王荣生.语文课程标准的对话理论J.语文学习,2018.11.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