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352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 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近年来成为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热点和重点,但考生答题存在脱轨跑偏、浅尝辄止、敷衍紊乱等许多问题。因此,中考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的备考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具体而言可采取如下策略树立文本意识,把握命题意图;理清思维过程,学会分点答题;把握深层意蕴,规范语言表达;对照参考答案,不断修缮总结。 阅读理解;分层赋分题;备考策略 201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试卷质量评价报告(语文)指出“2018年各地市的文学类作品考查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大都采用了基于SOLO理论的评分方式来设置层级,要求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

2、结构来测量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样的命题导向无疑具有前瞻性和客观性。” 比格斯提出的SOLO分?悠兰劾砺鄢?导的分层赋分评价方式,是对传统的采点给分评价方式的一种突破,因其思考的深刻性、答案的开放性、题目的思辨性,深受命题者的青睐。分层赋分题不仅可以尽最大可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验答案的适切性和层级感,还可以使答案最大限度地覆盖学生的思维半径,更是对学生阅读思维个性的充分尊重,可以使语文能力考查评价更加公平、公正,充分体现命题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此类题型具有分值高(一般56分)、难度大、意蕴深、拓展广、表述精等特点,其答案允许有不同的表述,只要扣住题干要求,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是又不能随心所欲,任意

3、发挥,即考生的解读必须紧贴文本。 运用SOLO理论来检测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近两年的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检测中被广泛应用。毋庸置疑,这种分层赋分题也将是2018年文学类作品阅读考查的热点和重点,但学生对这类试题的解答情况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脱轨跑偏,即审题不清,答案脱离文本。事实上,审清题意,明确命题者的出题意图,是答题的第一要旨。 例 (2018年台州市一模测试第8题)有人说,甲文中林清玄倡导的“清欢”是入世的、积极的,而乙文中梁实秋谈“清福”是避世的、消极的。请根据你对他们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 对这样一道试题,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弄清题旨出题者的要求是谈对“有人说”的这

4、句话的理解,而学生却理解为对“清欢”“清福”的理解,或者是对林清玄、梁实秋这两个人物为人处世的评价。这显然误解了命题者的初衷。命题者要考查什么能力、需要在文本的什么地方筛选提炼信息、题干中的是什么这些都需要考生慎重对待,不然就会天马行空答非所问了。 二是浅尝辄止,即答题如蜻蜓点水,浅入浅出,拘泥表层。目前,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指向为“深阅读”,分层赋分类试题恰恰体现了这一特性,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必须保持一种深度解读文本的姿态。这需要考生深入浅出,挖掘文本内容上和主题上的深层含义,但许多考生却在答题时浅尝辄止,不挖掘,不拓展,不深入,答案自然就显得肤浅了。 三是敷衍紊乱,即答题要点不明,条理不清,内

5、容不详,表述不当,只胡诌几句敷衍了事。许多考生答题时思路不够清晰,语言组织能力薄弱,写的答案也就寥寥几字,根本谈不上完整。 例 (2018年浙江温州卷为了水晶心第7题)在约翰“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首诗”中,他为什么要借助“大山”表达情感?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这一试题,答案分3个层级是比较明确的。第一层级着眼于文字表象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生活的地方。第二层级着眼于小说内容,思考较深入大山是约翰和萨丽生活的地方,大山给予他们自然、纯粹的心灵,给予他们力量,支撑他们度过艰辛的岁月。第三层级着眼于小说内容与主题,基于整体深入思考大山是他生命的基石、精神的家园,诗歌也因此有了更鲜明的形象感、更深沉的感染力。

6、多数考生在回答时思维没有覆盖这3个要点,既不分层作答也不分点罗列,语言表述模糊拖沓,不够简明扼要,以致严重影响了教师判分和考生得分。 以上这3种不恰当的答题方式非常普遍,造成学生答这类题得分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一种心理障碍,严重挫伤了学生做现代文阅读题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学习语文的兴趣。 其实,文学类作品分层赋分题的解答还是有章可循的。以下是笔者对此所作的一些归纳和梳理,希望对广大师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树立文本意识,把握命题意图 文本是考生答题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一切答题均不得违背、脱离或超越文本。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解读,并积极揣摩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褒贬好恶。文本

7、推崇什么、批判什么,呼吁什么、反对什么,赞颂什么、揭露什么,考生要做到胸中有丘壑,切不可脱离文本,牵强附会,凭主观臆断作答。 同时,考生还要揣摩命题者的出题意图。题干的设置往往包含3个要点情境的设置,提问的角度,命题的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命题者要考查的是感受鉴赏能力还是思考领悟能力,是应用拓展能力还是发现创新能力?命题者有时会煞费苦心地安排一些提示性信息,有时又会故意设置一些障碍陷阱,这需要考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来读懂题干。 此外,考生还应该关注题干中的分值。分值往往暗示了考生答题时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表述多少内容。例如分值为6分的一般分3个层级,答案至少要在答题卷上写满3行或

8、以上。 审好题,切中命题者的意图,找寻答题的方向和落脚点,这样作答就不会南辕北辙了。 二、理清思维过程,学会分点答题 文学类作品阅读分层赋分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内涵类试题,如句的赏析、题目的作用或含义等;二是探究类试题,如个性化的阅读感悟、阅读后引发的思考或根据作品内容作出合理推断和想象等。 为了使答题思路更加清晰完整,我们可以梳理问题的层次。 例 (沈石溪作品受骗文后试题)作者曾自述道“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遇有生物属性的人类的思考和借鉴。”请结合文中狐狸的生存方式说说你的思考。(6分) 解答这一试题,我们可以这样梳理 第一步先紧扣题目结

9、合文本找寻答题点,即概括狐狸用何种方式生存下去。 第二步深层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点,即透过狐狸的生存方式分析母狐狸的形象。 第三步努力拓展形成读者的感悟点,即由母狐狸的伟大形象而联想到现实社会中伟大的母?H,得出人生感悟,探究生活哲理。 这样就完成了“文本读者社会”的三级跳远。明确答题层次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命题的角度关注文本,从文本中筛选出相关语句,提取,然后围绕分点阐述。 三、把握深层意蕴,规范语言表达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

10、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浅尝辄止,停留于文本表层,是解答分层赋分题的大忌。分层赋分题是以思考的深刻性、答案的开放性、题目的思辨性而著称,指向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深层探究。这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在阐释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意思时,要洗尽铅华努力探究其本真;在阐释具有比喻象征意义的内容时,要返璞归真,找到联系点,探究象征意

11、义。 同时,考生还要规范表达,做到文通字顺。在纸笔考试依然流行的今天,考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转化”为语言“表述”才能反映出来。因而“表述”不仅是考生阅读能力的具体外化,更是阅读活动的“终端”呈现。文学类作品的答题,“表述”显得非常重要,如果表达不恰当、不简明、不通畅、不规范,势必影响得分。如探究类分层赋分题,实际上就是一道微写作题,要求有论点、论据、论证过程,要求有一定的探究深度,语言上也要讲究流畅、优美。所以,考生答题时要有想好再答的意识,简单打一下腹稿,以写作的思维和态度来对待。为了使论证严密、表达有力,考生还要注意逻辑问题,表达观点不要顾此失彼,对此,最好的方式就是套用一定的句式,学会使用

12、关联词语。科学合理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表达相对全面合理。 四、对照参考答案,不断修缮总结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

13、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

14、”在迎考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找一些近似题反复操练。在操作过程中,可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把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参照比较,明确自己答题的得失,揣摩参考答案中各个层级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是什么,接着再对自己的答案进行二次修补,最后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摸索规律,渐渐向标准答案靠近。也就是说,学生要在“独立答题对照参考二次答题分析总结”的循环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责任编辑方龙云)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