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4324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现代农艺是中职院校农学类的主要专业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农艺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调整教育模式。本文基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结合目前农艺技术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中职院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索。 一、中职现代农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程针对性不强。中职院校培养的是初中级应用技术人才,毕业后进入本专业的学生大多需要在一线岗位工作。但现在的中职院校农艺教育的授课方式与高中文化课授课方式相似,学校的大多数老师都没有太多实际工作经验,过分注重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以及理论的讲授,照搬照抄书本内容,不知道变通。 理论与

2、实践脱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区域经济,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应培养出符合区域农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但现在大多数中职院校将教学重点都放在理论教授上,不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素质低,达不到企业要求。中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各环节都应强调其实用性,在学生的培养中不能平分秋色,否则很容易出现表面上学生学到了系统的知识,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的情况。学生遇到实际问题,不知道运用哪一点知识,如何应用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教授要结合实用性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大纲要综合各个学科的要求,突出职业技能项目和训练的要求。 课程设置跟不上时代发展步伐。随着现代农艺技术的

3、发展,新的农艺知识不断地出现,而现在中职院校的专业知识更新缓慢,大多还停留在以前的课本知识上,新的知识不能及时在学校的授课内容里得到更新,农艺技术与实际使用。 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门应组织人员实地走访考察,了解社会实际中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技能推广、经营方式等的人才能力需求,结合实际确定学生应学习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课程,对现存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理念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需求,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2.变革人才考核方式,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

4、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应试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试卷成绩评价学生的固有模式,好学生与坏学生的鉴定标准只靠一张试卷。其实成绩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的全部,这种考核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课程水平,课程改革必须变革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考试的卷面成绩只是考核内容的一部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训中的技能操作、

5、学生的职业素质态度等内容都应该列入学生素质考核内容中,教育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 3.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采用实物展示、投影应用、多媒体音像等形式,将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相结合,弥补农业实践教学资源难以带进实训室的缺陷,利用网络及时为学生更新现代农业专业技术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专业技能跟得上农业发展形势。 4.完善当前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业产品的生长发展受到气候、地域等影响较大,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农艺专业各学科特点,制订理论实践一

6、体化的教学指导方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在学校中开辟试验田种植各类果树、蔬菜等农产品,创造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在农忙时节下试验田实践教学,将课堂教学田园化,实现课堂与田间、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课程的整合性。这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模拟进入社会后的实际工作环境,了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诉求,让学生了解自己毕业后的工作现实,正确拟定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

7、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1郝俊邦,张而贤.浅析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课岗融合”教育模式改革J.职业,2018,(30).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

8、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吴 兵.浅析中职现代农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新校园(中旬),20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