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12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课程必须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 近年来,学生素养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简单罗列一下,就有核心素养、关键素养、本真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数不胜数。然而,无论是政府文件,或是学者报告,在提到上述专业素养时,都没有对其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解释,基本上依靠个人理解,且理解的角度和口径完全不同。比如提到艺术素养或审美素养,有关政府官员和学者就强调要开足开齐音乐课,且不说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根本开不了音乐课,即使开足开齐了音乐课,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就真的提高了吗?这显然犯了把艺术等同于音乐的错误。殊不知,审美和美术即使不是风牛马不相及,起码也是八竿子打

2、不着,审美的意义和范围要远远大于作为一门技艺(能)的美术(绘画)能力。 某种素养一经提出,就需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课程来提高这种素养,这似乎已经成了“惯例”。正因为如此,目前义务教育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专题教育,已经达到几十门之多。学生不堪其负,一些个人和单位借机发财,但学生素养是否确有提高?似乎无人敢下定论。 然而,有一种素养却被官员和学者经年累月地忽视甚至遗忘,相对于上述专业素养,这里姑且称之为“人本素养”。简单地说,人本素养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基础的文明礼仪,适宜的待人接物;二是扎实的孝敬观念,厚实的悌友胸襟,朴实的家乡情结;三是炙热的爱国情怀,强烈的历史认同,坚决的

3、制度拥护。再简单一点说,人本素养就是习惯、孝敬和爱国。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4、。人本素养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素养,与专业素养有三点显著不同一是人本素养应为所有学生所具备,不因其家庭出生、教育背景等而有所不同,而专业素养只需要某一部分学生具备即可,比如音乐能力、美术能力、英语能力等;二是人本素养贯穿所有人一生,不因其职业、兴趣等变化而改变,而专业素养却可能随时改变;三是人本素养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养成或形成基础,错过这一阶段,不仅事倍功半,而且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无法弥补,而专业素养却可以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养成。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

5、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

6、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人本素养的内涵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如当今对孝敬的理解与古代相比就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听从父母教导、赡养父母等核心内容没有变化。当今对爱国的理解就要学习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拥护党的领导,尊敬党的领袖和民族英雄,抵制诋毁伟人行为,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等。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

7、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义务教育课程能否把学生人本素养放在首位,是关系到学生本

8、人能否既成才又成人的重大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重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人本素养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专业素养只能影响学生发展的局部方向;人本素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专业素养造就一个人的专业能力,是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同时应该牢记,缺乏人本素养所造成的危害要远远高于缺乏专业素养所造成的危害。 一个人如果缺乏人本素养,即使其专业素养很高,也不是健全的。反过来,一个人即使专业素养不高,但是却具备了深厚的人本素养,也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生建设力量。正如论语所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

9、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近来,少数专业素养高却缺乏人本素养的人,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造成巨大危害的实例充斥媒体和大众视野;北大学习佼佼者杀母行为危害了家庭和社会安全;名校学生在国外著名文物上乱刻乱画事件危及国家形象;大学生自残身体以避免服兵役则抛弃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为国效力的理念;不少演艺界人士聚众吸毒成为青少年的反面教材;个别留学生破解国家军事秘密已经实实在在危害了国家安全。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古今中外大量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人本素养的形成来自于学生的体验、参与和实践,潜移默化和润物无声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绝不是说教和灌输所能奏效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本素养形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明确要求通过青少年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成之于无形”,但是为何效果总是不如人意?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义务教育课程用过多的课程形式和知识点把学生牢牢地束缚在课堂上,剥夺了学生体验、参与、实践的意识和时间。由于在说教和灌输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观念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必须摒弃“重视之,就要开课教之”的观念。只有把学生从过多的课程、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只有把形成人本素养的时间还给学生,只有“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重,才能做到行知合一,才能真正使人本素养内化为自觉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