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30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乡土资源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在作文教学中,笔者尝试凭借乡土资源来拓展学生的作文空间,提高和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走进家乡历史 江宁依附六朝古都南京,受古都文化的影响,江宁的文化底蕴也是深厚绵长。学生通过调查、走访、上网搜索、查阅书籍等形式,收集到了众多关于家乡历史的资料早在三五十万年前,江宁汤山地区就有了远古人类生活的足迹;四五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这里劳动、生活、开发,创造了有名的“湖熟文化”;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江宁留下许多逸闻趣事及与之有关的地名

2、;峥嵘岁月中,陈毅、粟裕、彭冲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横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留下他们战斗的足迹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学生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历史学家、小考古队员、小记者。 在对家乡历史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文思如泉涌,一发而不可收,写出了一篇篇介绍家乡历史传闻的习作,抒发了他们心中无限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在学生略显稚嫩的评价中,显示出他们独到的见解。 二、走进自然环境 家乡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横山、云台山岗岭绵绵,树木森森;牛首山、方山嘉木葱葱,塔影巍巍。长江滚滚,秦淮悠悠。蟠龙湖、甘泉湖、百家湖风光潋滟,美不胜收。“东山秋月”“天印樵歌”“秦淮唱晚”“牛首烟岚”等金陵名胜远近闻

3、名。学生在阅读中撷取有价值的内容,借鉴写作方法。将自己心目中的家乡与诗词中的家乡相对照,探寻优美的意境,借鉴精妙的写法,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习作训练中,教师让学生当一当小小的“导游”,介绍江宁的美丽景观,学生个个说得头头是道。当学生提笔行文时,才思如泉涌,多方面、多角度地点击江宁,表达自己对江宁的认识、理解,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在小作者的笔下无不具有灵性。 三、走进家乡物产 我们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江宁金箔享誉世界,湖熟板鸭闻名全国,横溪嫁接西瓜声名远播,江宁雨花茶远销各地。此外,江宁的粮食、药材、果实、水产品等物产产量也很多,这些物产为学生的作

4、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笔者让这些家乡的特产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作文实践之中。 教学中,分阶段对各种产品进行专题学习、训练和研究。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实践、认识和搜集资料等,对产品的外形特征、价值或用途等了如指掌,写作起来也是得心应手。他们会用恰如其分的解说词来介绍这些土特产品的特点,设计生动活泼、朗朗上口的广告语来推销家乡的特产。读了这些作品,不由得让人拍手叫绝。 四、走进家乡建设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

5、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改革开放使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家乡也不例外。仰望空中,架架银燕遨游蓝天。俯视大地,条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穿境而过。江宁大地,到处都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了繁忙的禄口国际机场、文明富裕的南京市百强村彭福村、风景优美的甘泉湖、瓜果飘香的“金陵绿谷”等。此外,还引导学生广泛进行调查走访

6、,了解家乡各处的巨变,感受时代进步的足迹。学生笔下参观禄口机场汤山一日游聚集彭福村路的变迁等习作无不折射出时代的巨大变迁,凝聚了学生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读来令人倍感振奋与自豪!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

7、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五、走近身边

8、人物 江宁的发展变化,离不开每一位江宁劳动者的智慧和汗水。他们有的是本行业的领导者,有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有的则是某一方面的技术能手。这些身边触手可及的人和事,为学生的作文增添了鲜活的材料。笔者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引导学生走近身边的人物,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质朴纯真的爱乡之情和建设家乡的可贵精神。特邀全国劳动模范、彭福村党支部书记沈庆喜来校做报告,了解他带领彭福村民建设家乡,走上致富之路的创业历程。翻开学生的调查记录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家乡人物形象便出现眼前,让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乡土资源如同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汩汩流淌进学生的心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和挖掘,有效地加以整合,合理地进行运用,努力促进作文教学。这样,学生的作文之花定会开放得更加长久而绚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