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5642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下民族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实践研究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互联网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方式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当中,并以其独具的优越性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和在经典诵读学习中的实践效果。 互联网教学;中华经典;诵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虽然是一种新兴的媒体,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却在世界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多媒体技术也应用于少数民族教学中,特别是运用网络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大大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

2、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方式把各种知识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其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来讲,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或教学媒体)是三位一体的。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往往呈现为一种单向的流程,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接收的主要是来自教师的信息,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意识。另外,多年来人们一直习惯于教学双方直接接触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借助于间接的媒体或仅借助于单一的媒体形式进行,完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及其形成的教学氛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

3、了教学的效果。这一切,使学生在学习中难免处于被动状态。网络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介入,调节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使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因素所占的比重下降。面对统一设计的画面、音响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以往心理上的被动感和被支配感将有所减弱,代之于更科学、更富有理性的教育氛围。这种趋于立体化、快速化和交流式的教学方式,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就知识对学习者接受的程度来说,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为有效。 2.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信息的组织结构有线性结构、分支结构和网状结构等多种形式,不同结构的教学效率是不同的。传统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等,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和有序的,即按照章、节的顺序

4、依次进行。而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联想检索必然导致选择不同的途径。因此,传统的线性的信息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联想的能力。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信息组织结构是一种非线性的“超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它是收集、存贮和浏览离散信息,建立和表示信息之间关系的技术。其结构实际上是由节点和链组成的信息网络其中节点是存储数据或信息的单元,节点中的数据不但可以是传统形式的数据(数字、文本、字符等),还可以是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链表示不同节点中存放信息的联系,是该节点指向其它节点,还是从其它节点指向该节点。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这种非线性超媒体比线性结构更接近人类记忆的网状结构,使学生更能发挥其认知

5、潜力,加快获取知识的速度。另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信息的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教师的备课和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在传统的教学系统中,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使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学习条件去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获得教师个别指导的机会较少。而网络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交互性和超媒体功能,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决定学习内容及其顺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练习次数等,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人机对话或电子邮件寻求解答。这些都有利于因材施教的实现。 二、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的策略 1.选择教材,确定

6、诵读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数量众多,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论语、千字文等经典著作中加以选择,分低、中、高三个年段展开,低年级侧重以兴趣入门,提供一些简单的、读起来琅琅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中相关内容,中年级则在巩固的基础之上,拓展原有的三字经、弟子规内容,增加浅显易懂的论语中的名句、笠翁对韵作为诵读的内容。高年级则安排重点诵读论语,分篇章导读,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呈螺旋式上升。 2.建立制度,评比考核。中华经典诵读的顺利开展,关键是制度,作为学校建立了相应制度,出台一些鼓励的政策,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以下活动手抄抱、黑板报评比;诵读能手的评比;诵读比赛

7、活动;诵读心得交流;诵读优秀班级的评比;优秀辅导员的评比;中华传统文化诵读的考核等等。 3.规范课程,保障质量。为了不占用其它课程课时数量,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从语文学科中抽取课时,作为经典诵读的课时,低年级每周一节或每两周一节,中高年级每周各一节。这一节作为教师的精讲导读。为了巩固导读成果,另外晨读前十分钟为诵读时间,教师根据各班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作时间,巩固了效果。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在经典诵读中的实践效果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

8、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1.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提高诵读效率。网络诵读形式多样,具有诵读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容易复制等特点,不同形式的诵读为学生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诵读感受,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和积极性;网络诵读获取信息便捷,能够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相对于文本阅读形式,它提供了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形式多样的诵读内容。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诵读效率。 2.培养学生课外诵读习惯。课外阅读良好习惯的培养有三个关键性要素,首先是课外阅读的动

9、力,其次是课外阅读的方法,再次是勤于课外阅读。网络阅读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比纸质阅读更具吸引力。网络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阅读平台。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阅读活动中培养良好的阅读动机,科学的阅读方法,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结语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引入互联网教学,可以形成资源共享,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

10、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

11、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1鲍淑敏,正确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J.基础教育论坛,2018. 2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2018. 3刘爱萍,论中小学生的古文经典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8.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