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561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教育探究 文章主要阐述了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创作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聋生个性的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聋生“个性优化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个性优化发展;环境因素;教育途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调查分析表明聋生有以目代耳的特点,他们观察敏锐、模仿能力强,美术是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课程,直观的美术教学弥补了他们听力的不足。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这种教学的效果较好,可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再加上他们信息匮乏,对自然事物缺乏认识,一旦接触创作,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一味地模仿别人作品,没有自己的创意,反映到日常教学中,就是学生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缺乏个性,模

2、仿痕迹严重,创作的内容雷同。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长期的教育思维惯性在作怪,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把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放在首位,更多的时候把学生当成了生产线上的产品,强调整齐划一。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个性化的学习权利,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当今强调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时代里,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开展以“个性优化发展”为中心的聋生美术教育,并进行探索与研究。那如何在聋校的美术创作中优化发展聋生的个性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不断地摸索与总结,现就以下几方面作管窥之见

3、,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聋生个性形成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对聋生个性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海伦?凯勒的励志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凯勒之所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两个重要因素密不可分,一是虽然她感知外部世界的通道都被病魔夺去了,但她的父母没有放弃她,反而非常重视对她的教育,为她请了家庭教师,希望她也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去认识与感知这个世界。二是她有一位受益终身的人生导师安妮?沙莉文,她能够从凯勒的个性特点与兴趣出发,尊重学生的天性,从而为她量身订定各种课程,最终把凯勒培养成了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与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只把对学生的教育放在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负责的行为。 聋生由于耳朵先天失聪,导致入学前主要生活在家庭这一狭小甚至封闭的环境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又由于有的父母存在怨天尤命和消极对待的思想,所以生活中只解决他们饥渴等生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注重家庭教育,还有一部分父母很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孩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但由于方法不得当,所以在沟通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另外也有一些父母考虑到孩子由于身体存在缺陷,于是就过分溺爱,以至于他们形成的不是“个性”而是“劣性”。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展很多聋生在入学前没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没有一点儿组织性、纪律性,就像一匹没有经过训练的“

5、小野马”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基于以上原因,入学以后,我们要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大环境,以利于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并得到优化发展。 二、聋生“个性优化发展”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教育 首先,转变家长的观念,告诉他们不要有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想法,要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他们讲述中外身残志坚的名人事例,让他们树立起孩子能够成为优秀的人的信心,聋生经过培养是可以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有用之才的。其次,家长要学会简单的手语,以利于和聋生进行沟通交流,这是聋生家庭教育必须具备的条件。再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聋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自然。最后,家长要在繁忙的工作中抽

6、出时间尽量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读画报,一起涂涂画画,一方面增强亲子间的亲密度,一方面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正确引导并启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学校教育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形成聋生健康发展的大环境。教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共同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和“读画能力”。我们对阿恩海姆说的“观察能力使之具有视觉性的判断”“视觉是积极的探索”要有深入的认识,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聋生在看事物时有敏锐的洞察力,这样才能真正使他们形成具有“观察”行为的能力。“读画能力”的培养要求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用多种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教中来,对于在欣赏中出现

7、的问题,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研讨,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聋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2.教育过程的操作原则。注重层次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在接受知识时,所理解的程度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意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个性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强调开放性。美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创作人用自己的想象与思维去填满它,而聋生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要从形象思维入手,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激发起他们丰富的想象。这样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在美术创作的天地里自由翱翔。发挥自主性。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才能积极主动

8、地去发挥美术方面的天赋与才能,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挖掘出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适当地开设美术欣赏课。美术欣赏能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聋生的美术创作。在聋生的美术创作过程中需要一段不受他人评价的时期,这样,自由的想法就不会受到阻碍,可以发挥自己的个性进行美术创作了。如作品火柴贴画游泳,学生的想法很有创造性,她刚开始时制作时,人的胳膊比腿长,我并没有马上制止,而是让她说明原因,她说“这是一群肢残人在游泳比赛呢。”可见,给学生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是至关重要的。 美术创作要与语文、自然、社会、生活劳动等课程或造型游戏紧密联系起来,加强

9、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好与惊喜,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4.培养创作能力。聋生“独立性较差,缺乏独立见解,依赖性较强,易于附和他人”。也就是说他们缺乏自信,我们应该帮助聋生树立信心,将美术创作从神坛上搬到现实生活中来,使他们认识到创作可大可小,人人都有创作潜能。创作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多动手动脑,就能成为创作的主人。 如美工第八册石头画一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主人,教师是领路人。为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讲授新课时以多媒体播放儿歌引入课题,让学生自己总结石头画的制作步骤。当然学生在尝试完成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

10、题对于教师来说都是课堂生成的内容,是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的重要资源,使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为接下来的教学提供参考。要把握好时机,释放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多向性的回答;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学生多元性的艺术创作。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创作,又引发教师的思考,形成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被动、消极的学习中走出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创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完善。 总之,美术教育不只是教会学生画画,还应该发挥每名学生

11、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美术教学中,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采取各种创新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到美术创作的乐趣,从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美术教育这种形式,拓宽聋生的视野,让他们能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与认识世界,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学习与工作提供思维动力。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

12、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北京北京大学,2018.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

13、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成都四川人民,2018. 3赵炜炎. 探讨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J.教育,2018,(08).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