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6700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 天空为什么会是蓝色?星星为什么会眨眼?这些儿时我们经常问到的问题,科学都会给予我们准确而又清晰的答案,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教会学生探索自然现象、探究自然规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在新课改指导下,该怎样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实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呢?本文以浙教版初中科学为例将就此展开论述。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 G622A2095-9214(2018)05-0020-01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往以教材为主,并通过老师的教学演示开展课堂教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

2、代的教学要求,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问题概述 以人为本的实验教学就是要以课堂实验为载体,以内化科学规律和掌握科学实验方法为目标,改变以往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真正的参与到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习科学规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参与实验过程中验证科学规律、解释自然现象,消化吸收教材知识,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应用科学知识。 二、以人为本的实验教

3、学课堂组织形式 1.探究性实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实验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分为六个部分,依次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收集证据)-检验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探究性实验注重的是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在探究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再提出与实验有关的问题,设计实验时应当遵循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最后应当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在表达交流中实现自我成长。 例如在讲述 人类的家园地球这一章的泥石流这一

4、课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设定一个问题情景,再由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我们该怎样避免泥石流的危害?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先弄清楚泥石流的成因,所以首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泥石流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建立猜测和假设也许是暴雨冲刷导致的泥石流;第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制作山谷模型,在山谷模型坡面洒水,观察不同程度的洒水量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第四,获取事实与证据(收集证据)实验现象表明当洒水量过大时会导致泥土滑落;第五,检验假设暴雨冲刷可能会引发泥石流;最后,合作与交流暴雨冲刷可能会引发泥石流,但是导致泥石流的因素是不是就只有暴雨冲刷呢?再次提出问题并做进一步验证。 2.趣味性实验增强课堂实验的趣味性,激发

5、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自然现象引入到课堂中,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出发讲授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并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现象、关注社会发展的科学情感。 比如在汽化与液化这一章节中,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但是这一转变过程和科学概念又是比较抽象的、难以观察到的,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晒衣服才能够干得快,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利用湿抹布做实验,并分别记录下在太阳暴

6、晒下、电风扇吹拂下、将抹布摊开与折叠的情况下抹布变干的时间,然后由学生讨论影响抹布变干的因素有哪些,并验证自己的假设,最终得出影响汽化的科学规律。 3.解释性实验解释自然现象,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解释型实验用于解释生活中常见但又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比如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在讲述地壳变动与火山地震这一节时,可以引导学生模拟板块碰撞引发地震的实验,首先让学生取来56条毛巾和竹片,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第二,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

7、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双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最后学生总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再由老师解释地震是由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4.体验性实验引导掌握学生躲避自然灾害、科学逃生的方法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

8、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实验科学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我国是一个地震、泥石流多发的国家,而学生群体因为缺乏科学的逃生方法往往遇难,因此教会学生安全逃生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

9、可以通过模拟地震来袭,教导学生冷静不要慌乱,在教室人多的地方如果时间许可迅速有序撤离,避免引发踩踏事故,若来不及逃离应当选择墙角或者坚固的桌子、排椅旁蹲下后闭眼,将书包或提包放在头顶等待救援。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模拟逃生情景中,再由学生总结逃生方法、注意事项、可供选择的逃生工具、最佳的逃生线路,最后再由老师总结点评并讲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

10、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戚文波.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J.全国教育科学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8.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2徐琛. 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课堂组织形式研究J.考试周刊,20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