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797208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以经验为伴,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建立在适切的基础之上,而经验是学生学习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知识经验,或者是方法经验,都能为学生的高效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这些经验基础,让它们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拔高到一个相当的层次。 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方法经验;学习效率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数学学习不能凭空而来,不能建构在零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落实好可供滋长的数学生态环境,很多时候,数学学习要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伴。经验是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累积而成的,这些经验虽然不一定是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但

2、是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我们找准学生的“知识着落点”,让他们联想起已有的经验,学习就会事半功倍。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们如何对经验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一、在生活经验的熔炉中锻造数学 数学是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很多生活现象恰好折射出数学知识,当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这些现象的时候可能并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相关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营造合适的情境,唤醒学生的记忆,让他们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从而更自然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当然生活经验对于数学而言也不全都是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的,适当的时候我们也要对经验进行再造和提升,下面就生活经

3、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谈两点简单的认识 1. 对生活经验的吸收和纳入 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了一些现象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这时候如果我们将这些经验放在一个他们熟悉的数学体系中,学生就能很快生出联想,领悟到这些生活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将学生置身于生活经验的熔炉中,拓展其眼界,便于他们更充分的学习。 例如在“认识小数”的教学中,笔者从商品的价格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0.5元”、“0.8元”这样的钱币引入,让学生将零点几元这样的一位小数与几角画上了等号,在小结这一部分的时候,学生不可避免地想到了十分之几元也可以转化为几角,于是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之间的连接自然而成。在这样的基础上,

4、学生再来通过画图等手段认识小数,就有了充足的认知基础,在接下来学习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时候,他们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增强理解,从本质上更好地认识小数。再如“认识三角形”的教学,一些学生接触过这样的生活细节当门发生变形后,与地面摩擦而不好开关时,工人师傅总是在门的一个角上斜着钉一根木条。为什么会这样呢,通过让学生用活动小棒做实验,他们发现在钉上一根木条后,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这样就不容易变形。在发现这个规律之后,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又深入生活中找到更多的例证,这为他们掌握三角形的稳定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像这样的教学案例数不胜数,在以生活经验为背景的学习中,学生更容易产生合理的推测和联想,更容易产生

5、顿悟,这些都促使学生尽可能地吸纳生活经验,并以此为突破口构建相关的知识体系。 2. 对生活经验的鉴别和改造 数学虽由生活中抽象而来,但是数学明显地高于生活。尤其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有时候我们对数学做了一些特别的规定,在教学中,遇到数学与生活经验冲突的地方,我们一定要用大量的直观材料来帮助学生厘清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让生活经验更清晰,更科学。 例如在“24时计时法”的学习中,对于夜里12时与凌晨1时之间的那些时刻,很多学生习惯性地用十二时多少分来表示,这很明显受到了中午12时与下午1时之间的那些时刻的影响。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之后,学生发现普通计时法中的前一半时刻是不变的,后一半的时刻在用24时计时

6、法表示的时候需要在小时上加上12,那么矛盾就出现了,上述时刻就变成二十四时多少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笔者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夜里的12时是第一天的结束,所以夜里12时与凌晨1时之间的时刻不应该以12开头(那样就将第一天的时间与第二天的时间联系起来),而应该从0开始。在这样的规范下,学生才建立其正确的时间概念和科学地表示方法,在两种计时法的转换中不至于混乱。再如“角的认识”的学习,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的角与数学的角不是同样的概念,比如一个三角尺的尖头损坏了,或者已经磨成圆形了,在生活中它依然是一个角,但是这不是数学上的角,再或者说生活中的羊角、牛角等等,在数学上更不能成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

7、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定义,给他们大量地辩证认识的机会,让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来建构知识体系,来对生活经验做出改造和加工。 二、在知识经验的衬托下强化数学 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学生基本知识的日积月累,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应增强,那些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知识也成为孕育新知识的摇篮。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知识经验,而是要尽可能地利用这些经验来“创造”新知识,来诠释新知识。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

8、,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例如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植树节快到了,四五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植树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共植树75棵,比四年级

9、学生多植树18棵,求四年级学生植树多少棵。在学生独立尝试之后,笔者组织集体交流,其中这样一个等量关系下的方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五年级学生植树棵树-四年级学生植树棵树=18棵。在这个等量关系下,学生列出的方程为75-x=18,有的学生解这个方程的时候,在等式两边同时减去75,而右边不够减75,所以他们改成75-18,这样他们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观察其解题过程,明显无法自圆其说。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小组提出可以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x,这样就将原来的方程转化为18+x=75,然后可以解出方程,还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根据减法算式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这个

10、方程中的未知数是作为减数的,可以用“减数=被减数-差”来计算。有了这样两种方法,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决这一类新的方程了。 像案例中第二种方法的产生完全建立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之上,早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对于这样的知识经验就已根深蒂固了,现在面对新的问题,将这样的方法用上不但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印证出第一种思路的合理性,为学生的解题提供多一种的选择。 三、在方法经验的背景下提升数学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

11、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这样的要求就可以看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帮助学生总结方法经验,让他们面对问题时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展开研究。当学生依托已有的方法经验为背景的时候,很多新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可持续学习能进一步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凭借自己的力量提升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 例如在“认识反比例”

12、的教学中,笔者首先创设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境,让学生发现买的本书越多花的钱越多,结合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发现总价和数量是一对成正比例关系的量,随后给定学生一个总价让他们来购买不同价格的商品。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激发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商品的价格越高,购买的数量就越少。那么这两种量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已经产生了怀疑,其中就有学生指出这两个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整理数据,自己去计算,去猜测,去探索。学生很快用表格将相关数据列出来,并且通过计算发现随着商品单价的变化,购买的数量也变化,但它们保持乘积一定。建立在前面研究正比例关系的基础上,学生自己用字母表示出反比例关系,并

13、自己在统计图中画出反比例关系的图象,对这样的反比例关系有了一个多视角的全方位的认识。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

14、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像这样的学习教师只需要提供素材,学生根据之前的方法经验会自己设计学习活动,并成功地挖掘出新的知识。经历几次这样的学习,学生累积的方法经验会更加丰富,他们的数学学习就会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总之,无论是生活经验,抑或是知识经验,还是方法经验,都是学生数学学习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的教学不能抛开这些基础性的东西,而是要紧挨着这些经验,以经验为学习的切入口,来帮助学生构建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轻松,更自然,更有序、更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