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1629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于信息技术环境变化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分阶段进行评估分析。 信息技术 环境 教师专业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应用于教师的教研程度也越来越深入,教师的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已经呈现密不可分的态势。教师只有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对现阶段信息技术特点和自身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加以考量,最终找到合适的专业发展途径,才不至于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被丢远甚至被抛弃。本文着重于信息技术环境变化对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并分阶段进行评估分析,

2、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划分,把信息技术分为三个阶段。 一、文本信息化阶段 本阶段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该阶段同时也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阶段。我们国家的这个时段较长,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其主要特点是信息技术的介入引起了教师的教学材料和文献资料存储方式深刻改变。这时的信息技术手段主要是作为存储和演示工具,主要的形式是内容数字化和呈现方式多元化,文字录入和编辑排版以及课件的制作是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重点。 在这个阶段,多媒体的概念逐渐被师生们接受,其在教学中的优势也显而易见。在教学中,音视频资料开始大量出现,在课堂中能够呈现出来的信息量明显增加,教学方式开始实现教师口传手授

3、向计算机多媒体工具帮助教学转变。这个阶段教师主要是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提升打字速度,制作学习课件。教师所需掌握的内容相对还比较明确,在课堂上主要表现出来的特点是课件帮助教学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是教师主导课堂的角色特点还没有发生深刻的变化。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具备了这个阶段应有的能力,教师教学准备和自我学习的效率开始大幅提升,教学的呈现手段开始变得更多样化,信息开始进入数字化管理及优化阶段。但是在本阶段中,教师的角色特点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实质性影响。 二、互联网发展阶段 本阶段是互联网发展和普及的阶段,也是信息技术引起教师角色开始深刻转变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认为应该从90年代末至2

4、018年前后。从调研中可以看到,多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还处于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非常大的冲击,教师从以前完全以教为中心的模式开始被动摇,教师由知识传播者角色逐渐向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绝大部分教师或多或少对互联网影响教师角色有所了解,在工作中通常也都建立或加入了相关的群体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间的协作,教师也逐渐增强了检索和利用资源的能力。 依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领域中的“精品课程”“课件”“教学视音频素材”网络资源开始迅猛增加,教师的视野被彻底打开,教师的自我发展定位再也不是只局限于本校这个小集体,而完全进入到了互联网将大家联接起来的大格局当中。与此同时,各种在线

5、的教育资源爆发性地增长,比较系统化的如精品课程、微课等资源及应用也开始大肆发展,为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 这个阶段中,大量的一手资源被归纳供教师们使用,网络教学资源向系统化和碎片化发展。例如学生或教师想要了解某一个概念的时候,可以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问题的关键字,便能知晓文字的释疑解答,甚至以课堂讲授形式出现的录制视频也很容易得到。在线的学习网站已经可以全方位系统地支持我们进行在线学习和考核。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体现在海量资源中检索,迅速准确地得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并适当地加以利用,同时互联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教师们通过互联网将视野打开后,资源从不足到严重有余,如何迅速获取资源而不受干扰

6、,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相当部分的教师都还没有很好地找到角色和定位,教师当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对于搜索引擎的使用也都还谈不上熟练,而教研中所需要的不同信息平台的交流显得还有些困惑,我们很多教师甚至还无法分别“QQ”和“微信”之间的基本特点,对新媒体的敏感性比较缺乏,这会使得这部分教师无法很好地跟上节奏,难以迅速地让自己处于教学新模式中的主导地位。 三、“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阶段 正是我们现在所处的阶段,其特点是进入以数据作为核心资源的时代,也就是大数据时代,并逐渐向物联化和智能化时代转变。2018年以后,大数据的概念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其价值迅速被发掘并被高度认可。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

7、有关大数据或者依托大数据的应用以及深度开发越来越广泛。云计算开始广泛应用,社交网络对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都在产生深刻变革,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推动着我们的城市向智慧化发展。大数据技术使得数据的检索呈现智能化特点,利用现有技术很轻易地可做到聚合化检索,并且可以做到数据的自我纠错。应该说,本阶段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应用到教育领域,其特点也是依托大数据资源,实现资源优化,给教育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持。多数受访教师对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虽然能够感受到互联网的发展和变化,但是对这种发展的迅捷程度未能作好准备,多数教师表示在享受这种新型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实还未能完全真正地融

8、入进去。 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当迅速地适应这种新型的生态。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智能资源库。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受到颠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自然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在这个阶段,教师除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相互补益。教师必然增加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和帮助学生提升区别良莠信息的能力,正确使用信息工具,提高效率,降低干扰。在这个阶段,在线的学习也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荼。从2018年开始,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而后发展成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

9、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供应商的兴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提倡MOOC形式的资源建设,在很多高校甚至已经做到了学分互认,相信MOOC的概念深刻影响中学教学也无须太久的时间。 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已经快速步入大数据时代,一切都依托数据,以数据为核心,电子教档和电子学档是每位教师都应当熟练掌握的手段。有数据作为根据后,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数据记录。“个性化学习”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教师通过数据记录可以很容易做到教学方案个人化、标靶化。每位同学的数据汇聚起来,自然也就是教师最有效的管理数据,每位教师所归拢的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就成为校

10、本管理最重要的校本历史数据,校园数据库的生成和发展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学校教师个体和整体的成长轨迹,自然也会成为评价教师、制定政策、进行校本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

11、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学与高校的数据

12、管理建设进程差别还是很大的,多数高校已经完成或者正在着手相关的数据库建设,而且已经在为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在中学,仍然是很少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去建立电子教档和学档,就学校的管理层面而言,多数也都还没有明确的举措。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通过较好地厘清信息技术环境发展变化与

13、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既有利于中学教师有的放矢地提升自身能力,也有助于教育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改善校园信息技术环境,为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创造更优质的条件,同时也可以更有效地对教师进行更科学的行为评价。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14、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责任编辑邓 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