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482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中的误区诊断教学行为;误区;对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历史教师通过认真领悟课改精神,积极践行新课程理念,其教学行为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些教学行为的变化与新课程改革要求相契合,给我们历史课堂教学带来新气象。但是,一些教师在改变教学行为的同时又不自觉地陷入了某种误区。 误区一:突出“主体”地位,忽视“主导”作用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要求课堂教学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把课堂的主宰权交还给学生。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的做法却存在不妥。例如一些教师误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主学习,教师少讲或干脆不讲,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

2、位。因此,教师并没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也没有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一进教室便随意抛出几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组讨论,最后再由各组推荐一名代表展示成果即可。整堂课下来,教师几乎不登讲台,只在台下“游动”,以为只要学生分组聚在一起就是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最不可思议的是,教师在学生开展课堂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既没有必要的讲解、适时的指导、及时的纠错,也没有总结性的点评,成为了一个旁观者,一个游离于主体之外的听众,全然忽略教师应有的角色。从表面上,学生在课堂上忙得很,一直在“主动”学习,似乎成了课堂的主体。由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学生并未成为真正的主体,更谈不上获得多少知识,形成多少能力。 其实,

3、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不能真正成为主体,能不能实现主体参与,不仅取决于教师是否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做好课前准备,钻研教材,解读课标,剖析学生,设计问题;接着,选择适当的学习契机,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合作交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学生的整个自主活动过程中不能撒手不管,而应当仁不让地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效引导、调节和修正。例如,在讨论开始之初,如果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或对学习内容还不清楚,教师就应当主动“走”到学生的“前面”,开启学生的思维和讨论;在学生回答问题不够准确、完整时

4、,要对他们进行及时修正、补充和完善;当学生的讨论争执不下时,教师应“走”到学生的“旁边”,教会学生耐心倾听、尊重同学,遵守规则;当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教师应“走”到学生的“中间”,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学生的讨论,并化解疑难问题。总之,学生的自主活动开展到哪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就要延伸到哪里。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在积极探索的过程得到重构与发展。 误区二:重视课堂提问,缺乏必要讲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讲解者,也是学生学习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这一要求出发,许多教师纷纷把“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主要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寻疑、思疑和释疑,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

5、思维,提高他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审视当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走向了另一极端,即把以往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以问代讲,一问到底,完全忽略了必要的讲解。例如,一位教师在一节历史课里,“连珠炮”地提了29个问题,学生也异口同声回答了29次,但仔细一听,教师所提的问题缺少思维深度,学生不用思考就能马上回答,诸如“鸦片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是谁发动的?”之类的问题。这种为问而问,为答而答的无效提问,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发问的初衷。 事实上,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并不是要完全抛弃知识的讲解,关键是我们要“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的“

6、讲”,应该是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目的、有取舍、有实效地“讲”。以“课堂提问”为例,实践证明,并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也不是随便把问题抛出来就算是创设问题情境。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精心设计出能够紧扣教学目标、体现教学重难点、反映课标对教学要求的问题,这些问题还应当是有梯度、有宽度、有深度和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好问题;教师还需要给学生预留出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启发、引导和点拨,开启学生智慧;而在学生做出结论后,教师还应给予必要的讲解、补充和修正。尤其是高中历史课程专题式的设置,基本上接近于历史研究,内容的深度决定

7、了教师讲解的必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当的讲解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把握课题内容之间的共同特征,培养严谨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如果教师该讲的不讲,学生该掌握的没有掌握,那么,我们的历史教学便会失去其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误区三:强调自主探究,弱化知识传授 传统教学方式以知识积累为核心,重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教而轻学生的学。为了纠正这一错误,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教学的重点要从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为此,很多历史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主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历

8、史、感知历史,进而了解历史,这当然是个好现象。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强调了知识的传授就背离了课程改革精神,所以把自主探究当作“体现新课标精神”的标签而一味地追求,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适应探究,都一律让学生进行所谓的“探究”,完全忽视了历史专业知识的传授,这显然失之偏颇。 诚然,新课程反对知识本位观,但这并不是要排斥知识本身;我们现在强调探究性学习,也不是要全盘否定接受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探究的过程与知识的传授结合起来,使二者间保持一定的张力。虽说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它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就历史学

9、科来说,有些历史问题并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只要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就能很快掌握。只有让学生去探究那些似是而非、有疑问、有争议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的精神。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到积累,从积累到理解的过程。特别是课改后的高中新课程知识内容变深,难度变大,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一些知识专业性方面表现得更加深入。例如,物理学科中的光电量子论、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等,政治学科中的国家政体、智者学派等,这些都需要历史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进行讲解,学生才能够理解。如果学生本来就没有这类知识的储备,历史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那么以学生有限的知识来进行“自主探究”,

10、无异于空中楼阁。当然,要正确传授这类边缘性的知识对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一个“饱学之师”。 误区四:提倡“动态”媒体,忽略“静态”板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具有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和录像等多种媒体材料于一体的“动态”特点。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视频播放来创设历史情境,生动形象地再现当时的情景,使学生能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地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探讨历史,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教学受到了青睐。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盛行的当下,板书在教学中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忽略,有的老

11、师或者在黑板上随意写上几个字词,或者干脆啥都不写,完全用“动态”的媒体代替。现在许多教师都是带着U盘去上课,整堂课都是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黑板上没有任何板书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看课件展示,在这种快速闪动的“画面”刺激下,学生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情感活动,没有了师生互动,他们的认知、情感和技能也得不到和谐发展。而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过度依赖,则弱化了其自身的教学技能,比如表达能力、组织课堂教学能力、板书水平等等。 教师在教学中充分重视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无疑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应当辩证地意识到,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不能喧宾夺主,只

12、能服从于教学实际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使用课件,在哪个环节上使用;其次是课件设计要合理,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板书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但却在许多方面有着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具有简明扼要、层次分明、生动直观等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整条脉络,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的重、难点,也便于学生记录和课后复习等等。教师在进行板书时,边写边讲,还可以与学生不断进行思想交流与情感互动,独具匠心的板书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暴露出了新课程理念与现实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实施新课程,是对传统教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教师要学会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精神,只是根据一些时髦的做法,一味地模仿,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成为我们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 (责任编辑:徐小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