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5305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古诗词教学如何运用涵泳法 内容摘要:笔者认为如何避免高中古诗词教学时学生鉴赏诗词模式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于启用涵泳法。“涵泳”用于诗词教学便是要求学生平心静气,反复诵读以潜入诗歌意境中,在抑扬顿挫中玩味涵咀诗句,品味出诗的悠长韵味。这才是新课程所推求的阅读教学。 诗歌之美,美在意境,美在韵律,也美在语言。如何才能让诗歌之美原汁原味地流淌进学生的心田,笔者以为非涵泳不足以品味诗词之美。“涵泳”,来自朱熹提倡的“虚心涵泳”读书方法。本指在学道时,心理状态要从容不迫,沉潜其中,不断玩索,自有所得。正如朱熹所说,“字字句句,不可轻易放过。常时暗诵默想,反复研究。未上口时须教上口,未通透时须教通透,

2、已通透后便要纯熟,直到不思索时,此意常在心胸之间,驱谴不去方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涵泳”法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熟参、吟诵”为基础,开始沉潜揣摩,在读中求悟。关于“涵泳”的重要作用,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胡承诺有“掩卷”之说:“开卷之时,止可得其梗概,其中曲折肯繁,更在掩卷后平心静气,铀绎寻思。有开卷之功,无掩卷之功,所得亦恍惚也。所以勇往直前,不如退转玩味;信己见以直前,不如勒回己见以徐观”。 一.“涵泳”法实施的基本要求 实施“涵泳”法有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涵泳”的方向和侧重点,可以是学生对古诗词中某些己触发自己鉴赏兴趣的语感点的有意识的揣摩、探究,也可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

3、对古诗词意蕴、审美、风格、艺术手法等某些方面的揣摩;第二,以学生自主感受探究为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进行玩索;第三,由易入难,长期进行。比如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的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蕴涵丰富、感情深沉,非“涵泳”不能得其“味外之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其一,对杜甫坎坷身世的充分了解;其二,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设身处地充分想象整首诗的情景,使学生情感得到激发、振动;其三,借宋人罗大经的评点指导学生深入玩索。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点评:“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4、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学生经由点拨,再反复沉潜涵泳,感受愈深;其四,可指导学生仿照罗大经的写法写下自己的点评或用其它方式写点评随笔。 二.“涵泳”法实施的基本方法 1.创设诗歌意境,感悟诗歌意象 一首好诗好词不仅蕴含丰富的情感,往往还情景交融,构成优美的意境。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互渗,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境由心造”,进入古典诗词意境,需要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晚清周颐曾指出:“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吾性灵与相侠而俱化,乃真实为吾有而外物不能夺。”从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鉴赏古诗词时,学生的感觉

5、、情感和想象是一起投入、并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想象”根据视觉、听觉以及联觉所提供的意象,凭借平时积累的生活体验、审美体验,深入领会作品的内在意蕴,同时充分感受和创造性地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在这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又被领悟了的作品的内在意蕴所激动,逐渐显得强烈和深刻,最后才能全身心地进入并陶醉于作者和自己共同创造的意境中去。比如在读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情色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

6、”)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2.恰当运用媒体,再现诗歌意境 文字艺术的优势在于想象,而视觉艺术的优势在于呈现。对于某些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时光流逝的诗歌而言,我们的想象力可能会遇到不小的阻碍,此时,多媒体就可发挥作用。比如在教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用朗朗明月,密密松林的图片和潺潺流水的音乐表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景象。又例如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用图片展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直观而醒目的画面定会帮助学生进入诗歌表现的意境之中。 3.把握适当时机,引入鉴赏方

7、法 诗歌教学应在适当时机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平仄、粘连、意象、意境、表达手法等。我认为,在系统讲解诗歌前,应让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简单的了解。与其让学生在后期的诗歌学习中“囫囵吞枣”,不如在学习之始就告诉他们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期在学习时“既知然”又“知其所以然”。当然,在短短的几节课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讲透,在学习的过程中可采用逐渐补充的办法不断深入探究。 三.“涵泳”法实施的基本措施 1.让学生于反复诵读中体诗音 古人的语文教学讲究诵读,这自不消说。但是,在当今的语文教育中,却存在年级越高,诵读越少的现象。小学课堂,诵读声此起彼伏;中学课堂,偶见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渐

8、成为奢谈。古诗词将汉语按照一定的节奏组合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一种很强的音律节奏感,读来让人余香满口,而这种奇妙的音律必须在反复地吟诵中才能体味。例如在讲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时候,老师就应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吟诵上阕,通过反复口舌间的涵咀去体味糅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徘徊低迷、婉转凄楚的情感,切忌一上来便为学生讲解叠词的妙处,这样便破坏了读的乐趣了。事实上,李清照极其精通音律,所以声声慢的韵律美很明显也很容易读出来,老师大可以放心让学生自己在反复吟哦诵读中体味。词中“戚、息、急、识、积、摘、黑、滴、得”等字,轻重相间,抑扬起伏,由平和低缓到促急深沉,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学生如反

9、复去读去吟诵便会觉得凄苦激切。这便是诗歌余音,只需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口舌去体味,让心去感悟,倒不必诉诸笔墨,因为要是写下来,这种韵律也就没了。 2.让学生于抑扬顿挫中品诗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由此可见,新课标把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的位置,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因声会义。那么这种朗读是否只是频繁反复地阅读,如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三味书屋里的读书那样:学童们在戒尺罚跪的严逼下,“放开喉咙读一通书”,“人声鼎沸”地乱喊一通。那只能算作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真正的朗读应该是涵泳法中所追求的讽诵,即在反复阅读中揣摩出

10、诗歌的节奏,以抑扬顿挫语调去表现诗歌中的轻重缓急。如书愤一诗,是陆游为抒发胸中报国之志难酬的郁愤,所以在讽诵之时总体语调应是悲壮之中带着沉痛的。首句“早岁那知世事艰”这是作者笑年少的自己太单纯,以为我不负国家,国家也必不至于负我,岂知小人当道,误我半生。因此这里讽诵时应把重音放在“那知”上以加强对自己人生的哀叹。紧接着的后三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作者在现实中壮志难伸时所追忆的过去,过去的陆游年少轻狂,雄心万丈,金戈铁马,破敌于茫茫夜雪里,那对陆游而言是一段辉煌的岁月,所以讽诵时语速要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在颈联作者仿佛又回到了现实中,满腔的哀怨再次涌上心

11、头,“空”字后可短暂停顿去感觉作者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无奈,明君不识,奈何奈何停顿之后,语调要慢慢降下来,等读到“已先斑”时语调要低沉,显其沉郁。结句应带着悲怆之情以降调读完,重音应落在“谁堪”,在读时我们能想象到陆游郁愤的目光与诸葛武侯深远的目光交汇在一起,每当英雄末路时总有人会想起诸葛亮,希望能有这样一个人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间,陆游亦不例外。一首书愤如能在注释的帮助下理解意思后以以上这样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来,那才算真正体味到陆游的郁愤之情。 3.让学生于别样情境中入诗境 或许有些学生会说:“我也知道诗歌要反复读,要抑扬顿挫地读,可是读完我总也想象不到那幅画面,始终和旁观者一样,毫无感

12、觉。”在这里就暴露出一个问题,学生无法靠自己的能力通过朗读涵泳进入诗境,这时我们老师便应该发挥引路人的作用,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涵泳入境。诗与音乐同源,朱光潜说“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使用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形式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的重要标志。所以提供配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伴奏缓缓讽诵,以此进入诗境,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手法。譬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为他们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在悠扬的古筝声中朗诵诗歌,更容易感受到月夜下无垠春江的静谧澄澈的美,也更容易勾起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无形之中便已进入了诗境,与作者同赏景,同思考,同在月光下观月思人。除了配乐之外,有的时候语言的铺垫引导也可以创设不一样

13、的朗读情境,泛读或者领读的形式也可以带领学生入境。 4.让学生于含英咀华间会诗义 学生在教师的情境引导下通过反复讽诵古诗词顺利进入诗境,并不意味着已经完全嚼透了诗词。因为诗词的韵味不仅仅在于它所蕴含着的美妙音律以及所营造出来的奇妙意境,还在于它字里行间中所包含着的深邃的诗义。而要领会诗词字句间的妙义,则需要涵咀诗词中极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吟诵时要特别关注这些字句。譬如在读到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句时,学生就应仔细咀嚼“自”,“空”二字,看似不起眼,实则是文章生花妙笔所在,缺则意境全变。教师可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二字,并旁敲侧击暗示他们如若改成“映阶碧草满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会产生什么样的区别。在教师提示下,学生再读这两字便会有新的体悟,“自”有独自之意,“空”有孤芳自赏之意。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这是何等凄凉伤感。如若不对这二字细细涵咀,那么其中深义也就无法体会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