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540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本文探讨了“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并以“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为例,探讨了该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教学手段被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比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云存储、云视频、云交流等等,它们与传统的讲学稿一起成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师生交流的平台,这也要求我们变革传统的“讲学稿教学模式”,因此“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讲学稿+云教学系统”就是以讲学稿为教学引导,并以云教学系统为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讲学稿的导学优势和云教学系统的互动优势有机融合起

2、来,取长补短,进而生成一种新的教与学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如此既可促成学生的认知建构,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结合初中数学的教学特点,笔者认为“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 课前阶段组织预学,了解学情 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即在课前、课堂以及课后,都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能充分依赖云教学系统自主搜集学习资料、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为此教师要注重预学的引导工作,一方面要求教师精心编辑讲学稿,将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清晰地梳理,并安排适当的预习检测,以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诊断;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制作好微课视频,及时将

3、视频资料上传至云教学系统,方便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进行有选择地观看. 学生预学的时间主要安排在正式授课前一天放学之后,他们按照教师派发的讲学稿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网络系统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还可以从网络上搜集到海量的学习资料. 然而资料并非越多越好,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云教学系统中提供一些适合学生观看并学习的网络链接,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此外,?W生在预学过程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借助云教学系统制作一个类似于BBS的论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疑惑发表主题,让其他同学围绕主题跟帖讨论. 当然教师也要适时登陆云教学系统,检索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对此不应直接给出解答,而应该给

4、出一些启发性的点拨,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 学生要将讲学稿上检测题的完成情况及时提交到云教学平台,教师批改之后,进行统计,并结合学生在云教学系统上的问题反馈,对学生的预学情况进行整体性判断,继而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要整合学生预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从而在课堂上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 2. 课堂阶段发动学生,深度内化 结合讲学稿和云教学系统的使用,学生在课前其实已经完成了初步学习. 在讲学稿的引导下他们已经对知识的基本脉络有所理解,而且结合云教学系统上的问题探讨,他们也逐步明确学习难点所在. 所以课堂上,学生的主要工作就是交流、讨论和总结,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课上教师

5、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由学生介绍自己在预学阶段的主要收获,包括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当然也包括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遗留问题. 然后教师鼓励其他学生对发言进行评价,并补充对学习重难点的认识. 分享完收获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重点分析预学过程中的遗留问题,教师将二次备课整合出来的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共享到学生平板电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有关问题进行更进一步地探讨. 当然教师整合问题的时候应适当进行加工,比如注意问题难度梯度的组合,让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的讨论过程,同时教师也要给每一个问题补充适当的情境,由此让问题显得更加丰满,进而让学生的讨论更加具有针对性.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

6、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给予他们适当的启发,从而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迈出自己探索的脚步. 当学习小组获得结论时,学生可以通过平板向终端发出已经讨论结束的指令,教师由终端汇总学生的完成进度,由此及时掌控好学生讨论学习的时间安排. 当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讨论,形成结论之后,教师示意学生进行结论展示和交流. 这一环节就是一个难点突破的过程,教师要在班级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和争论,进而促成学生深入思考,让他们通过更加活跃的思维,以更加开阔的视角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学生逐个解决问题之后,笔者则安排学生进行总结,完善对知识的认识,并提炼学习方法和探究经验.

7、 3. 课后学习延伸,拓展认知 学生结合讲学稿上的作业完成复习工作,并结合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进一步对学习进行反思,遇到问题时他们依然可以通过云教学系统进行相互交流和探索,直至问题解决. 例谈“讲学稿+云教学系统”模式的教学实践 笔者积极在数学课堂实践“讲学稿+云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相应的经验. 下面就以“弧长和扇形面积”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具体操作. 1. 准备工作 笔者在教学前,结合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与备课组同事合作编写讲学稿. 讲学稿上要提出预学要求(1)初步形成弧长与扇形面积的整体性知识框架;(2)能进行简单的弧长和扇形面积计算. 讲学稿还提供给学生两个探

8、究任务(1)探究弧长的计算公式;(2)探究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此外,讲学稿上也安排了预学检测题,用于学生检测预学情况. 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笔者制作了微课视频,其基本内容包括(1)哪些情境中需要计算弧长;(2)弧长怎样进行计算;(3)扇形面积如何进行计算;(4)怎样计算折扇的扇面面积. 笔者将视频资料上传到云教学系统,以便学生能在视频中获得启发. 2. 课前预学 课前预学阶段,学生在讲学稿的指引下,对弧长与扇形面积的计算进行探索. 他们观看教师的微课视频,并充分利用云教学系统的便利性和同学展开问题探讨. 同时他们也结合讲学稿上的问题进行自主检测,评价自己的预学情况. 笔者查看学生的问题讨论,

9、发现学生普遍能完成弧长以及扇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但是在实际问题处理中,依然存在困难. 比如,微课视频中虽然有关于“折扇扇面面积”的计算,他们对相关过程的理解还不够透彻,笔者据此有两点反思一是微课讲解不够到位,讲解方法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学生对实际化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强化. 为此笔者在二次备课时,将此类问题作为课堂探讨的重点. 结合学生预学情况所暴露的问题,笔者一方面设计好课堂探究所要用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笔者又对讲学稿中学生用于课后巩固的问题进行了调整,适当增加了一些与生活实践相关的问题. 3. 课堂内化 按照“讲学稿+云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课堂内化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

10、心得;二是学生讨论疑难问题;三是学生总结. 第一环节,笔者让学生结合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交流,学生很顺利地介绍了自己探索弧长计算以及扇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其他学生也没有提出异议. 第二环节,教师通过云教学系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对于折扇扇面的求解方法,你有什么体会?(2)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传送轮,如果要用传送带将它们连起来,则传送带的总长为多少?(3)草坪养护的自动喷水器能旋转200,其喷射半径等于16米,求它能浇灌的草地面积是多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讨,并在相互交流中总结答案. 笔者结合云教学系统的提示,在时机成熟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最终学生形成结论. 第三环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

11、并将相关知识以知识树的形式进行组织. 他们通过手头的平板将自己的成果传送到云教学系统终端,笔者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点评. 其他同学的作品则共享在云教学系统上,让学生在课后复习时自主比较和分析. 4. 课后巩固 课后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所学,并结合讲学稿的作业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 复习过程中,学生发现一些问题之后,也会在云教学系统上发出话题,寻求同学和老师的帮助. 比如有学生就提出问题如何求解圆锥的侧面积?笔者发现很快有学生进行了正确解答,对此笔者跟帖点赞,并将问题置顶处理,让其他同学也能获得启发. 以上即为笔者以“讲学稿+云教学系统”的教学模式来建构初中数学课堂的思考与实践,相关理论和经验尚有不足之处,笔者将在后续教?W中继续探索,从而让该教学模式能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绽放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