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8422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培养小学中高段学生提问意识的研究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问题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提问可谓是教师的“家常便饭”,教师的“导”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主动探究获取新知,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情境着手,让学生敢于提问 1、在情境中设置悬念,激发内驱 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身体和心理均高速增长的阶段。这时通过创设悬念式的情境制造学生对所解决问题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尽量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

3、、法则、关系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以引发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2、在情境中设置冲突,建立挑战 有趣的情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往往是浅层次的,是一种短暂的新鲜和好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创设情境要利用这一点,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和谐的心理状态和急需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诱发学生对数学问题作出主动反应。创设情境,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会激发学生产生深层次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以旧引新,适时把新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打破学生暂时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4、创设冲突式情境,使学生进人“愤悱”的求知状态,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设置操作式的情境,促进探究 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诱发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甚至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疑问。如学生通过制作活动角与操作活动角去发现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现实环境,使学生有了触及数学问题的机会。 二、掌握方法,让学生

5、善于提问 1、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如在知识的起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实现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知识的结合点上找问题,也就是要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不清楚的地方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是什么”就能发现处处有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提问。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如在教学探索规律时填写书上的表格,先让学生补充完整,再让学生观察后,提问:竖着看有什么特点?横着看又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问。比较是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

6、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让学生习惯于比较这两种事物的异同点,从而提出问题: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在教学完“比”之后,有的学生提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那么打球比赛时为何可以用2:0表示呢?这说明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已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加以联系和区别,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 4、引导学生在联想中质疑。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还可能是有因果关系。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一课时,教师在与学生共同了解了一些数按它们的因数个数可以分成质数与合数两类后,爱动脑筋的同学立刻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1呢,它是属于质数呢,

7、还是属于合数?” 5、分析与综合。从结论出发,追溯到必须知道的条件;或从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如,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根据这些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当然,我们应当要求学生不要为提问而提问,要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尽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问题,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提出抽象程度较高、较深刻或具有独创性的问题,使提问切实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三、积极评价,让学生乐于提问 适时进行正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很简单或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分析题意、怎样问才有意义。

8、对问得不好的同学,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决不允许班上其他同学取笑。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注意保护这些学生在“问”上的积极性。在这一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会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抢着提问,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也就是说,创造始于问题,没有问题无从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问题火花,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并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新的更高的学习热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