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09534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网络课程里的任务驱动教学还在初步应用阶段,大多数文科类的网络课程往往对教学设计不够重视,只是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进行一定的点评,缺乏自主学习创设。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加以应用,以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 一、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中首次系统提出的,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MI理论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认为智能是多元的,亦即人类存在多种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

2、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1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八种智能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优势。多元智能理论与我国倡导的素质教育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它阐明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发现人才、实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有效地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提供了现代理论与实验研究的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

3、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和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文科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网络课程里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多元智能与网络课程的整合。2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可以采用搜索任务,不同智能特点的学生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要点学习后,采用专题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的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

4、阶段,采用作业任务,上传作业。整个网络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学员登录文科类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任务单元测试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一: 文科类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的叙述,教师可以举例背景知识点的框架: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辛亥革命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言论。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论坛中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思维对待资料,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

5、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其它的课程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二: 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如对“胡适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呻吟,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胡适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现在,此观点就有很多问题。在网络课程中,就可以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网络论坛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当时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资料。网络课程里对所有文科学类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三: 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

6、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原则3 (一)任务要有体现多元智能特点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智能特点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二)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 (三)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学生在辩论主题

7、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四)设计的问题要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拓展的余地。 (五)任务完成时间的设置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总结。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网络社会信息化手段,注重师生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网络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知识的建构,优化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模式,适应了文科类课程多元化思维的要求。4文科类课程中的任务驱动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增加传统课堂讲授的容量,加强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