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3647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7.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探究 摘 要: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热潮。文章在分析了翻转课堂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性质和学习者特征,提出以翻转课堂形式开展教学,并对课前教学视频创建、学习任务单及教学活动流程进行了设计,以促进学习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有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引领新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对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树立以及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课程涉及较多与教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2、而学生这方面的基础严重不足,学习者普遍缺乏教学经历,缺乏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实践经验,从而限制了学生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建构,难以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实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过程的颠倒安排,通过开展课下自主式学习、课上体验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等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导论”课教学中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1.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已在全球开始盛行。翻转课堂源于萨尔曼?可汗一个偶然的教学方式,后经可汗等人的试验推广而迅速风靡全球

3、。翻转课堂是以学生在课下对以教学视频为主的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作业、提问,或开展项目实践、应用实验、协作学习和深度研讨等活动的学习方式。2它以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依托,真正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主动的探究者。实现翻转课堂的最优效果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课外真正发生了深入学习,二是高效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学习经验的交流与观点的相互碰撞深化学生的认知。3 2.翻转课堂的特点 传统课堂教学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新知识和新概念的讲授一直是传统课上教学的重点,导致传统课堂变为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接受

4、,忽视了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重构教与学时空 传统课堂的教与学主要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学生学习时空受到极大限制。翻转课堂突破了教与学时空的局限并且延伸了教与学的时空。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地点观看视频,进行课前学习。此外,由于教师的讲授被转移到课下进行,课上曾经用于讲授的时间被空出来,以此可以实现以往传统课堂无法有效实施的教学模式,如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翻转课堂对课上时间的松绑,有利于教师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2)重塑师生角色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翻转课堂中,课前学习阶段

5、,教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和提供者;课上学习阶段,没有教师主讲,教师则是学生身边的观察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随时准备与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必要的时候,可以就个别问题对全班同学补充讲解。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中是知识主动的探究者和建构者。 (3)深化师生、生生互动 在传统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只有少部分学生参与到互动和教学中。而在翻转课堂中,课上可以组织如合作讨论、同伴协作等学习活动,此时教师和全体学生处在同一时空,从而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深度互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层次不

6、断深化。 三、基于翻转课堂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 1.学习者分析 “导论”课面向的对象是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对于教育技术的认识比较肤浅,有学者曾对湖南科技大学75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做过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认识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对该专业一无所知,4在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此外,学生普遍缺乏与教育技术相关的实践经验,不利于对知识的建构。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技能方面看,学生习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一些网络工具。据调查,8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在网络上搜索和下载学习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沿动态,5说明学生具备良好的网络学

7、习能力。 2.教学准备 (1) 创建教学视频 依据“导论”课程教材,将课程内容分为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教育技术学相关理论、教育技术学相关技术、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专业当前研究热点五个主题模块。同时为了保证能对知识点进行充分讲解和便于学生观看,将各模块细化为“知识点集”,并针对知识点集进行教学视频录制,例如在“教育技术学相关技术”模块中,可将其细化为“技术观与教育技术”、“视听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五个知识点集,并针对各个知识点集录制教学视频,这样既缩短了每个视频的时间,又使得每个视频的针对性更强,便于学生观看和查找未掌握的视频内容。在录制视

8、频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的节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以提高视频的互动性。例如在录制“视听技术”的视频时,教师向学生提问“你知道的视觉媒体有哪些?”停顿几秒钟,让学生思考,而后教师再举例说明,实现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的碰撞,增强了视频的互动性。此外,为了让视频讲授能够更接近师生面对面的教学情境,在录制视频时还应注意语气和人称的使用,尽量营造一种师生面对面交流的氛围。 (2)创建课前学习任务单 课前学习任务单是指教师以学时为单位设计的帮助学生明确课前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以及需要完成的任务等,并以文字、图表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导论”课的学习任务单应包含主题模块、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测试

9、、课堂学习形式、问题集锦、学习反思。如表1所示。其中问题集锦是学生记录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建议,学习反思是学生记录课前学习的方法、感悟和收获等。课前学习任务单能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目标以及课堂学习将采取何种形式,以便学生顺利的进行课前学习,同时为课上学习做准备。 3.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根据“导论”课程性质和大学生学习特征可以将翻转课堂划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1)课前知识传递 翻转课堂中,学生通过课前观看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来完成知识的传授。课前学生自学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初步完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掌握,教师将教学视频和学习任务单共享到网络上,

10、在前一节课布置下一周应该学习的视频内容以及相对应的任务。学生下载观看教学视频,学习基础知识和概念,观看的过程中记录下疑问和收获,然后通过课前练习检查知识的掌握程度,如遇到问题可以通过QQ、聊天室或是微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最后把未能解决的问题汇总,在课前通过交流平台提供给老师,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 (2)课中知识内化 课堂上,教师首先针对学生提交的问题进行统一讲解,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组织课上活动。对于“导论”课的翻转课堂可以组织体验式和讨论式两种类型的活动。 “导论”课面向的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新生,由于他们的知识背景和经验有限,所以对于学科领域或学科定义等一些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导论”课

11、应该从由浅入深的常识性理解来“论说”教育技术。6课堂中可以组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获得经验和建构知识,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教育技术实验室,从技术的角度理解教育技术;欣赏优秀的教学作品感受教育技术的魅力;参与授课和制作教学课件,在实践中应用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并熟悉教学媒体的使用。7 “教育技术”这个概念本身属于劣构领域的问题,不管是对这一概念定义还是对这一学科的名称、内涵以及学科体系结构,都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8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他们的理解,百家争鸣,形成很多学派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以任何一种观点作为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授都是不全面的,因此,可以多组织讨论式活动。教师将讨

12、论的主题写在学习任务单中,与教学视频一起上传到网络上,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收集汇总,课上进行讨论,阐释自己的观点。讨论过程中,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做简要的评价。 (3)课后总结反思 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进一步内化课前和课中学习的内容,根据课上的教学活动类型来决定总结反思的形式,针对讨论式教学活动需要撰写一篇小论文,针对体验式教学活动需要总结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收获感受,并将总结反思的内容和撰写的小论文上传到网络上,与其他同学和老师分享,同时把活动过程中学生制作的课件等作品也共享到网络上。此外,教师在实施翻转

13、课堂后也要进行反思,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不断完善翻转课堂。 4.评价设计 传统的“导论”课的考核一般采取期末书面考试的形式,这种“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投机取巧,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也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要将评价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导论”课的翻转课堂评价可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总结性评价是期末的书面考试,形成性评价可通过五个主题模块的考核,并由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和教师评价组成。自评是学生在学习完一个主题后对自己表现的评价,互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前评价的内容包括针对

14、性练习的成绩、提出问题的情况;课中评价内容包括小组讨论活动中的表现,参与授课过程中的表现,成果展示的表现等;课后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或是反思报告。 四、 结束语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带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导论”课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一方面,可以利用课上空余时间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多方位帮助学生对“导论”课知识的建构,实现“导论”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另一方面,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技术促进的教学,它与教育技术的本质有相通之处9,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翻转课堂中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来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因此,对于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新生实施翻转课堂意义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