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4256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研究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教育领域的改革和转变是成败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合作型、学习型的教师团体的创建在现代教育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中都显得极为重要。 基础教育改革 教师教育 根据教育部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阐述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性,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育,其实质是实行素质教育,是面向并重视全体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现代化教育。这使得课

2、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诸多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且,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堂形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也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因此,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随之产生了根本的转变。然而,所有的改革和先进的理念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去实现。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制约着基础教育改革能够达到和实现的程度。因此,对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挑战。这就为教师教育提出了艰巨的任务。 基础教育改革是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教育为基础的。针对教师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

3、、先进的教育理念 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本位”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从教师的权威性教授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从讲堂转变为学堂,从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发展的、多元的、激励的教学方法。 此外,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理念也应与时俱进。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和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师教育改革的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终结式的师范教育转变为发展式教师教育。现代教师的发展观更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教师走专业发展的道路,而不是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即“把 比作蜡

4、烛是时代的局限,要求教师像水库那样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二、丰富的知识储备 教师必须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一般知识。即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与该学科相近或相关的知识,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例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包括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一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等。 此外,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必要的人文科学常识。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处于教师知识结构的最底层,它决定着教师学养的广博和学识的深厚。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学生首先必须是一个善于学习且乐于终身学习的人。否则,在人文科技知识以几何形式迅猛递增的当今社会,停止更

5、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是很难胜任教师工作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关于学校教育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育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三、具备多种能力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能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当具备 1.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这是任何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 2.交往能力。教育活动的任何一个过程都包含着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交流,并且,教师常常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交往能力,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

6、关系,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 3.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经常进行组织和管理,尤其身为班主任,如何管理班级,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设计、规划、决策、实施、协调、管理等能力。 4.课程开发能力。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已经不再只是教学计划和教材的严格执行者,而是要成为积极主动的开发课程资源和发掘创新习思想的开创者。 5.深化教学体验和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持高度的机敏度和探究的态度,课下要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做具体的分析,调整教学中的不足,做到对教学的不断反思。 6.教学研究能力。教师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谋求职业的

7、不断发展和提升,就必须要摈弃单一化、程式化、重复化的教学。要建立和保持一种对教学工作的探究精神,自觉锻炼、培养自己对教育的思考与探究。这不但是教师应具备的能力,更是教师作为下一代“心灵工程师”的职业使命。 应当明确,教师不是完人,必然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不可能完全具备所有能力。但是,作为一名教师,能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不断努力调整、改正自己,不断的耕耘在教育事业上,这种对教学锲而不舍、“不知满足”的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四、创建合作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 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而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教学资源毕竟有限。因此,在新的环境下,创建合作型、学习型的教师团队,显得极为重要。教

8、师间互相分享教学资源,同一科目的教师集体备课,能集合更多的智慧,同时更是对自我教学的有效弥补。使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不但在师生间、学生间进行,还能在教师间进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间互为老师,师生间教学相长,能够有效的促进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更为教学的发展提供的另一条可贵、有效的途径。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对教师的教育尤为重要。不同的社会团体对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应在新的环境的不断努力的调试自己、不断进取。同时,也应看到,对于教师教育提出的很多意见,难以真正的落实。因此,教师教育,除了对教师提出的各方面的要求,还应利用国家、社会等条件,努力推行教师教育的有效进

9、行,将教师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名教师身上,这才是根本。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 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2018年. 语文课

10、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

11、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李继秀,江芳.基础教育专题解析.安徽安徽大学.2018年8月. 3李春超,赵慧君.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吉林吉林人民.2018,12.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