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6448 上传时间:2019-01-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德育研究 褚鑫,女,黑龙江省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201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大庆163000)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德育的缺陷性已经很明显,人本德育的新的德育示范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在人本德育的视角下,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本德育要坚持的两个原则,自主原则和教育环境影响原则。可以通过多种载体加深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例如网络,课堂以及生活上多种载体的途径来实现。更好的从人本化德育的理念出发,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人本德育;大学生思

2、想政治教育 G641A1006-026X(2018)04-0000-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它们思想上发展起引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它是持续性的渗透性的进行着,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关注的重点,也是广大学者讨论教育方向何去何从的热点,在教育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一些缺陷和盲目性,这也是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者一直以来最头疼的急于解决和完善的关键。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科学的灌输方法,强加式的管理学生,单一说教思想引导方法等问题,要培养适应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要从我们必须从方法的选择和教育内容的多样化来研究讨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效率

3、和工作能力。 一、人本德育研究的必要性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把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化为受教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273)。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2(P12)人本德育就是指德育应以人为本,即德育应以对人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为出发点,在德育过程中贯彻人本理念和人性关怀,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培养具有现代道德智慧的人。3(P9)人本德育主要是强调从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尊重人的主体性地

4、位,让其更好的成为德育的教育对象,大学生人本德育就是让德育更好的更自然的融入学生的思想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背离人的本性,使学生被动接受,束缚了他们内心最本真的自由,忽略了他们内心最本身的想法,更没有充分调动他们心里的自我教育热情。很多学生都消极对待,甚至冷漠,更谈不上自我教育,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有缺陷的方法中教育出来的学生不但与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脱节,而且也完全没有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至关作用,让很多学生变成一个智商高而道德教育瘸腿的人,尤其是21世纪的科技时代,人类的工业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空前水平,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跟不上,势必会为以后社会

5、发展埋下巨大隐患,而人本德育正是人从人的个性出发的科学性,在现代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人本德育可以加强思想政治中的心理上的疏导,和德行的引导,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个体价值,扭转了教育手段上的单一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德育教育更完善。 二、高校人本德育存在的问题 1.德育过程单一化 由于各种对于德育目的的认识偏差,现今高校德育过程已经逐步退化,德育的过程变得过于简单直接,人本德育的发展仍然处在困难之中,人本德育的传输过程变为有主体到客体的直接性灌输,德育过程中就会忽略受教育者的自身感受,变成了有计划有目的的灌输,在方法上就违背了人本的特性,德育的人本化完全无法充分发挥的表现是主体和客体不协调,部

6、能充分发挥客体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这种德育就变为了主体对客体的强制塑造,一切全部按照主体的思维逻辑对客体的思维人格强制塑造,在这种关系中教育者也就是主体只有一个,教育出来的人则极可能会雷同,这其中并没有关注受教育者是否适应这种教育方式,也没有关注教育着的自身个性,只是一味的朝着教育者期待的方向塑造,教育者主观判断所塑造出的人格也并非绝对正确,有时不能很客观的反映受教育者人格,个性的需要。 2.德育目的的功利性 现今高校中的德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具,它过分强调了德育的工具地位。一方面,与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相比,德育地位低下,使得学生忽视德育等文科教学,知识片面化的出现。另一方面,德

7、育强调了受教育者的社会价值,从而忽视了其个体价值,这也是德育被工具化的表现。这些都是德育工具化的体现。主张把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社会上,国家的需求是德育的标准,而人的价值仅体现为物质价值、政治价值和精神价值,培育出来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等。在此德育目的下,个人的主动性被忽略,片面要求个人“服从”社会,而丝毫不考虑个人的兴趣、个性,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个性,让他们他们成变得盲目听信教育者。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经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现代教育陷入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病,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

8、,另一个是认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由此产生的结果是人类尊严的丧失。” 3.德育教育内容的片面化 目前我国高校德育课程的无论编排还是内容都有些片面性,符合性,加之科学主义霸权和知识教育的强大惯性下,德育课程表现为知性化的课程按照逻辑进行编排。施良方先生在考察课程的本质时指出“任何课程定义者都涉及知识或认识的性质,注意考察每一种课程定义所隐含的某些认识论假设是很重要的。”4(P8)德育当代现在德育的内容只是单方面的复合规律,而那些反映学生自主性,能动性没有复合所谓规律的东西就被排除在教育内容之外,把德育当作科学知识对待,只是注重理论的塑造而没有考

9、虑其应用的实际性这都是内容片面化的体现。具体而言,在实证科学影响下,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为社会服务的,即那些有利于巩固社会的品质为内容,而人的价值性被忽略在外,所以人才成为“工具人”。缺乏理想。德育课程偏重目标忽视过程,就是在教学开始时候先设定所要达到的效果。然后依据设置课程、编排课程。学生依照原样学习,最终达成预期的结果,整个学习过程就是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目标的优先性在学生接受目标时重复教育者规定好的行为,就失去了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人的个性,成为被动物。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被切断,在德育过程中所体现的与学生的价值相关联的内容,由于其与德育目的无关,自身地位的在德育过程中也丧失掉了。德育内容的符合性,

10、强调知识仅是对外在客观规律的反映,抽离了人对意义、价值的追求。受教育者的信仰转变为对无须证明的规律的占有,知识转变为信念,受教育者毫无反思的接受。重目标的课程设置,以目标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并通过课程内容的实施来评价受教育者的达成度。这一过程将学生死死的捆在固定轨道上、不能自主,只能认同和服从。至此,受教育者作为人之根本的能动性被完全覆盖了。 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本德育要坚持的两个原则。 1.自主原则 传统观念的德育是以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方法三方面的结合来实现的,很多传授都是按照固定的方法,教材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是千篇一律的教育,这就是教育本身失去了趣味性和意义。使得本

11、来就兴趣不足的学生更加不能深刻理解教育的实质和目的性所在,并且由于单一化的模式,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心里特点的教育损害了他们的天性,每个受教者都是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只是盲目的灌输,不区分全部采用同样一种方法,其实就是教育者的失职,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更需要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做到授之于渔,而不单单是授之与鱼,要培养学生独立的自主的完善人格,就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自我教育的自主性,把教育的主动权交还学生们的手里,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的选择他们自身更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法,以及通过自身素质影响他们,启迪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和

12、自我改变。 2.教育环境的影响原则 教育环境对于受教育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两方面,首先,人文环境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教育于自我教育的氛围,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素质,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师要尽量完善自身的独立人格,才能给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并通过多种方法设计出最能激发学生自身个性的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一点点的启发他们,循循善诱教会他们学会辨别选择最自己有利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方法,而不是主观的帮他们拟定道路。 其次是对校园环境的营造,校园环境包括学风校风以一些相关设施的建设,学风校风的建设对于一个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在校风学

13、风中不仅要体现出这个学校的治学态度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集体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的体现,在校风学风中还要加上一些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的内容,同时还要开展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把自主德育以一种新的教育方法体现出来,让自我教育深深的印在大家心中。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在校园德育活动里,生活里做到人人讲道德,天天说道德,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方式把人本德育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际当中去,组织各种特色的校园活动。 五、通过多种载体加深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高校的德育需要一些联系主客体的途径那就是德育的载体,在人本德育的实现过程中载体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载体是教育物化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学

14、生学习生活环境也在逐步的发生变化,原来的德育载体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精神和思路了,需要开发和拓宽新的德育载体来贯彻人本德育的实施。德育方法上也应该有一些创新。 1.课堂为载体 在高校中课堂这个传播途径可谓是德育的必经之路,德育课课程、教材以及教授方法上都或多或少的需要改变创新,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的实际,要做到教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教育中不忘重点教学,注意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把德育的精神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各个专业学科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其对学生道德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以身作则感染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发挥教师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对于学生的熏陶作用, 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

15、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不同的的学科中活的丰富的精神滋养。 2.以网络为载体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网路的产生,互联网对于人的精神还是物质都有着不能忽视的影响,各种多媒体,如广播,视频,电子书铺天盖地的覆盖而来,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对于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所以要好好的利用其有利的一面为我们所用,在校园内外营造一个无形的德育网络环境,网络的优势即,及时性,互动性,全球性,都可以大大的促进德育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虽然网络上步伐一些对于我们的德育有海的因素,但是这正是我们教育者利用这个机会对于网络道德进行筛选把关的好时机,学校要作为网络的一个隐性警察,阻止一些垃圾色情的信息传播,并且通过校园网把相应的德育信息传

16、播开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精神家园。 3.德育回归生活载体 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我们贯彻高校德育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日常生活对于学生的影响,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走进他们的生活,德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解理论还要在生活中引导他们的道德行为,教师在生活生要时常深入学生的生活,与他们平等交往对话,了解他们的爱好,生活状况和业余生活等,从他们的需要入手,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促使他们发挥自身的能到性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还要把课堂与课外活动和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把他们所学到的应用于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他们的生活方式,对生活的态度和认知上入手。德育必须回归生活,影响生

17、活,才能是真正的现实意义的。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

18、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1972.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

19、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王函,等.名人名言录M.上海人民,1983. 3袁本新,王丽荣,等.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2018. 4施良方?课程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2018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