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29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有些人眼中数学是升学考试的重要科目,学好它只是为了升学,在学习上就是被动占据了上峰,当不升学时数学就没有用处。而在当代数学的价值已经体现出来,有人说第三次世界大战时数学的战争。由于传统教学法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应用能力差,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滞后,因此现代教学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创设情境教学应用能力数学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

2、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既然数学那么好那么重要,我们怎样学好他呢?学好他又怎样来解决实际问题呢? 一、 中学数学的分层次教学 这里所说的“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教材设计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学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书本之外的知识。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成绩提高,就一味的让他们多做题,还说做得多见得多题就会做了。这种模式只会造成一大部分的高分低能,他们只会在书本上做题,没有学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可能时间一长,再遇到类似的题又做不来了。 我们教学时主要是“授人与渔

3、”,不是让学生记公式模式,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一种数学思想,觉得我们学的数学有用在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能用到。这就是深层次的要求也是最难达到的。 二、 中学数学中的主要数学思想及方法 对于能力的培养首先要知道初中数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主要有三大类(1)按思维活动的形式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2)按思维的指向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3)按智力品质可以分成再现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类。 其次是了解几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1)观察与实验;(2)一般化和特殊化;(3)分析和综合;(4)猜想和证明。 三、 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

4、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人教八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问1同学们收音机的音量、台灯的亮度都可以调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限于八年级的知识很难准确作答,大部分学生会沉默,趁此机会,紧接给出问题2同学们,当你们乘车时有没有感觉到汽车上坡时的变化?学生一定可以回答出汽车的速度减慢了。这时在加引导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在学生的疑惑中引出课题。设置两个问而不答的问题,营造出“神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凝聚于课堂。 四、 联系生活实际,

5、用好用活教材 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且自己就能应用知识也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书本和卷子枯燥的习题中走出来,培养一种数学的应用习惯,也就是数学的应用意识。即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运用中,我们把用水问题带进课堂。“我国很多城市水资源匮乏,为了加强居民的节水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很多城市制定了用水收费标准,A市规定每户每月的用水量不超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每立方米1.2元收费,超

6、过标准用水量的部分按每立方米3元收费。该市张大爷家5月份用水9立方米,需交费16.2元,A市规定的每户每月标准用水量是多少立方米?这个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一种节水意识,当然这个问题就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了。 总之,这样说倒是比较简单,但是执行就需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断去摸索完善,因材施教,真所谓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学生主动学习,爱上数学,数学的应用能力才能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达到新课标的伟大要求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

7、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教书

8、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