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18388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摘 要:如今,对于师范生的要求已经逐步提高,如何提高和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找出了当前高师学生在教学技能方面的缺陷,并试图从学校和高师学生自身两个方面找出解决对策,加以分析。 随着生产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提出来新的挑战,同样,作为灵魂塑造者的教师行业,也应适应改革的形式,与时俱进,关注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师的水平和素质。教学能力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志,是高师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能力、使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能力以及教学研究等能力。 一、当前师范生教学能力存在的主

2、要缺陷 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然而,目前的高师学生在教学能力方面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 (一)理论课程不够扎实 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只有知识渊博,才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解决学生遇到的各式各样的问题。然而,在真正的教学实际中,学生往往能够对一些类似“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做出准确的解答,但是在面对“为什么”“怎么办”的策略性知识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无从解答。这种现象其实就是表现出我们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非常欠缺的。 (二)教学实践能力差 教学实践能力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的运用等。当前很多高师院校存在着师范教育课程

3、结构不合理、师范生的教育不系统、课程中的师范性环节缺乏、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更少、师范生的教育技能培训落实不力、实际效果差等实际的客观问题,但是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从教学的理论和间接经验中习得教学经验欠缺,教学能力基础不扎实,普遍存在忽视教学实践的问题。 二、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针对当前师范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缺陷,笔者认为应从学校和师范生自身两个方面来找出解决的策略。 (一)学校方面 1.加强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通过小型化的缩减的教学实践活动,借助记录声像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经过观摩示范、角色扮演、重现记录、分析评价、反馈校正等一系列程序,对每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微格教学方法训练

4、教学技能,目标明确,条件简单易于控制,师范生心理压力小,有利于对某一特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在这样的教学培养下,很容易对师范生的某一方面的技能进行专门的训练。但是当前很多的师范院校,将微格教学流于形式,观摩后的评价,反馈环节都草草了事,导致学生在试讲后不能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有效的改进。所以学校应规范微格教学体系,把微格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让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一个过程中学有所获。 2.培养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应该具备对教育信息进行处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建立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上的对教育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应用

5、的能力。要达到这种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能够独立地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师范院校,应加强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的教学,曾强教育技术的应用意识,同时还应加强专业课教学中教育技术的运用。对于一些学有余力的高师学生还可以开设教育技术学的第二学位,系统地提高教育技术能力。 3.完善教育类课程设置。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对于高师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然后当今师范院校的教育类课程存在很多缺陷,比如教育理论课程偏少,课程内容陈旧,做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如适当加大教育理论课程的比重,改革教育理论课

6、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多运用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实例和在职教师授课的典型课例甚至把各学科教育学的课堂搬到中小学教室去, 分别对心理学教育学6等课程实施案例教学,不但能够使他们把握当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吸收在职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了解基础教育的实际,而且能够提高他们学习这些课程的兴趣和实效,帮助他们认识到这些专业知识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有效、更好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4.改善育人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障。除了基本设施等物质环境外精神环境也是必备的,比如积极向上的学风,校风等,可以在长时间下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学校应不断推动环境的更新,促进学

7、生的良好全面的发展。 (二)个人方面 1.树立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动机水平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高师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的动机水平,就会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努力学习,促进教师行业的发展。 2.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由学生个体对学习所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对学习产生的情绪和情感,由对学习企图表现出来的行为意图所构成。它是学生价值观的反映,具有调节学生个体的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的功能。稳定的学习态度构成了以其为主要内容的学习品质。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生的学生品质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是非常重

8、要的,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思想,进而跃升为信念,以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可见,学习态度对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具有保证作用。 3.科学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形式、程序和定势。在时代和发展的视野中,我国的学习方式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在我国传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绝大多数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共同运用的方式,受动性、盲目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应试是它的根本特征。现代学习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的思想观念相联系,主动性、科学性、整体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全面性是它的本质特征。学习方式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对高师学生而言,

9、是否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其教学能力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 4.完备的知识结构。知识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高师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是其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高师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方面组成,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识或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它是高师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必要条件。因为在以往的教师培训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只有向受训者传授本体性知识就可以提高教师的基本能力。然而,有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并不是成为好教师的唯一条件。在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后,它就不再是影响教学效果的

10、显著因素。高师学生的本体性知识一般在其专业学习中获得。条件性知识“指的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保障高师学生成为合格教师的前提条件。高师学生对条件性知识的掌握一方面同本体性知识一样,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性地去把握和领会。人们往往将这一方面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联系起来。实践性知识“指的是教师在面临实际的课堂情趣时所具有的课堂背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它更多地来自教学实践,有明显的经验性成分,是教学经验的累积。实践性知识对于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和整体能力严重脱节的现象,主要是忽视实践性知识造成的。 综上所述,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下得以实现的。只有围绕这些因素来规划高师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