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35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培养高职IT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对培养高职类专业“桥梁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产业需求牵动技术研发,进而驱动教育发展的产业。因此,一方面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注重学生能否掌握最新软件开发技术,而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产业发展,导致了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难以有效匹配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就造成毕业生和企业都陷入了一个“两旺两难”的境地:企业需求旺盛,毕业生供给旺盛,却出现企业招聘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从IT类专业的特征来说,它是以技术为主的,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就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来说,也应

2、该把“教师教了什么”改成“学生学了什么”,再进一步提升为“学生会做什么”,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实际软件项目,不能受到系统的实践性训练,这样学院培养的学生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之间必然存在着很大的不匹配,就像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因此,要解决这个“两难”的现实问题,就要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就必须形成较为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跨越“两难”鸿沟的“桥梁型”人才。 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为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个体系搭建起了学院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桥梁,培养出了“桥梁型”人才,有效地解决了“两难

3、”问题,取得了值得借鉴和大力推广的经验,达到了院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赢”的效果。 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 按照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整个教学计划必须是一个整体,实践教学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一个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因此,实践教学要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构成整体。 高职IT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核心应用能力,也就是就是工程实践能力,即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并且掌握现代软件工程设计、开发和编程技能的能力,这是学生的“看家本事”。因此,构建高职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以培养核心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以产

4、学合作为基础,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职业性。 2.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整体思路 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思路是:以提高学生核心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为最终目标,贯彻“实践不断线”,强调实践的延续性及关联性。整个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课堂实践、实践学期和毕业实践1,如图1所示。课堂实践的目的围绕这个独立课程的教学目的,属于基本技能训练;实践学期将本学年核心课程知识点进行融合,是对整个学年所学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毕业实践包括项目实训和毕业实践,为期一年时间,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有课程的一个综合训练。 课堂实践、实践学期和毕业实践之间构成了“点、线、面”的关系,即以基本技能实践为“点”

5、,以专项技能实践为“线”,以综合技能实践为“面”;用“线”连接“点”,以“面”覆盖“线”;在课堂实践中突出“点”,在实践学期中强调“线”,在毕业实践中深化“面”,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高职IT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 3.1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 在“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高职IT类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并重、相互结合,既注重提供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又非常强调实践能力的加强,主干课程设置如图2所示。 图2实践体系主干课程设置 从图2可以看出,整体课程设置中采用“2+1”的模式,即前两学年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第三学年为实践项目训

6、练为主。前两学年的理论学期中穿插“点”的实践,实践学期进行“线”的训练,第三学年强化“面”的实践,逐层进行深入。 3.2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具体实施 (1) 课堂实践的实施 在理论课程中穿插的课堂实践,是以课程为单元的分散式的“学中干”,强调的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边讲授与边实践的结合,阶段性讲授与阶段性实践的结合。这种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结合“干”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基本保障作用。 (2) 实践学期的实施 实践学期是学生实践能力训练的关键环节,是“干中学”。实践学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践的平台,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或仿真的专业能力训练的环境,这种“实践的平台”、“能

7、力训练的环境”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起到了有力的、有效的保障作用。 例如第一学年的概念实习,可以分为C语言及Linux知识复习、需求分析的方法和表示形式、系统设计的方法和表示形式、编写代码、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演示和公开答辩六个阶段。在每一节课上,基本是以案例驱动的模式开展,教师首先演示系统功能或者最终的成果物,然后引导学生具体的实现步骤,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讲评,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经过该阶段的学习,通常能够形成风气良好的学习小团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毕业实践的实施 毕业实践是学生毕业之前的综合训练、全面提高阶段,也是整个实践体系的点睛之笔,是“

8、2+1”中“1”的体现。在这个阶段,学院注重院内实训与院外实习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分为项目实训和毕业设计两个阶段。 项目实训阶段 项目实训是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与实训中心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实训中心这样一个仿真企业的实践教学环境中,学生参与由企业的真实项目改造成的可教学化的实训项目开发,体验企业化的管理流程,强化应用和创新能力。 实训分为Java和嵌入式两个方向,实训的内容强化了大学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针对软件企业人才招聘需求进行项目训练,例如Java实训的内容与课程及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有效的弥补了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

9、,使毕业生能够成为真正符合企业需求的IT人才。 图3Java项目实训内容与课程及软件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对应关系 毕业设计阶段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最后一门课程,也是一门考查学生对在校期间所学课程综合应用能力的课程,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与检验。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可以选择教师课题进行研究,例如“电子点菜系统”、“企业考勤系统”、“ARM平台下GPS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Linux下USB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等,也可以选择到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完成“汽车音响系统的Audio Controller设计”、“基于角色的权限控制框架的设计与实现”等课题的研究。 毕

10、业设计经过开题、调研、中期、论文、答辩等几个阶段,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保证了学生在毕业之前实践能力的又一次提升。 4实践教学体系的成果 4.1实践型的课程建设成果 以“精讲多练”为指导思想,一批课程建设成为了精品课程,其中,Java语言程序设计被评为了2008年辽宁省精品课,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被评为2007年省级精品课,继而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 4.2实践型的师资建设成果 学院非常注重实践型师资的培养,分别利用2007年和2008年暑期对专业教师进行了项目实训,实训教师全都获得了东软实训基地(大连软件人才实训基地)颁发的实训证书,还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参加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辽宁省高职教育师

11、资培训”,目前,100%的教师获得了结业证书,具备了“双师”资格。2007年,“Java系列课程组”还被评为“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团队”。还有部分教师通过了SAP、IBM、Microsoft、Oracle等公司的认证,并且有多名教师分别被聘为“辽宁省高职教育师资培训”、“Adobe认证讲师培训班”等讲师以及公司的技术顾问。 4.3实践型的教学资源建设成果 教学资源的建设也围绕着培养实践能力的主线,近二十本以应用型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自编教材已经被高等教育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北大学出版社、东软电子出版社等出版;以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件Internet与多媒体技术、

12、Linux系统管理以及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辅助教学系统等获得了“辽宁省第九届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三等奖,网络设计核心软件课程被评为“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三等奖”。 4.4实践教学环境建设成果 实践教学环境包括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在硬件建设方面,学院于2004年10月正式成立了实验中心,迄今已基本建设完成了符合教学需求的院级实验室环境,包括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共计36个实验室,同时与HP、Intel、SAP、EMC、EPSON、Alpine等十余家企业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同时,主要承担实训任务的大学生创业与实训中心2007年已建设成为大连市政府四个“大连软件

13、人才实训基地”之一。 在软件建设方面,学院自主研发了基于Web的虚拟实验室Labform实验平台,可实现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SQL训练、网络安全等课程的虚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学习优势,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自由进行学习和实验。 4.5实践教学体系推广成果 与该实践教学体系相关的6篇教改论文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经验也在2007年的“第三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2008年的“第二届中国计算机教育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以及“中国高职高专计算机系主任年会”上进行了介绍。大学生创业与实训中心还为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进行了实训,

14、获得了社会很好的评价与认可。2008年12月13日,大连晚报A17“大教育”版还以“东软应届毕业生未出校门已获一年工作经验”为题对东软实训进行了专门的报道。 4.6实践型人才培养成果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学生在校期间编码量就可以达到1000020000行,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我院IT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历年都在95%以上,阿尔卑斯通信器件(上海)有限公司、东软、韩国三宝等知名企业都有我院毕业生。80%以上的毕业生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获得了Adobe、Sun、Cisco等公司的认证证书,实现了“双证”。 5总结 由图4可以看出,由课堂实践、实践学期

15、和毕业实践三个支柱支撑起的高职IT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像搭建在学院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学生经过概念实习(一年级第三学期)、技能实习(二年级第六学期)、项目实训(三年级第七学期)和综合训练(三年级第八学期,即毕业设计)四个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跨越了学院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鸿沟,成为了广受软件企业欢迎的“桥梁式”人才。该实践体系具备以下特点: (1) 连续性:对于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2+1”的培养模式,从时间上保证了专业实践教学三年不断线,从空间上提供了专业实践教学更大的场所,符合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规律,学生在校的实践学时占总学时比例达到50%以上。 (2) 完

16、备性:在类型上既有基础性的验证实验,又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在规模上有小、中、大,难度上有低、中、高。 (3) 开放性:实验内容上有基本要求,还有更高要求,体现出实验题目的开放性;实验场所既有课堂上,又有课堂外,体现出了实验条件的开放性。 (4) 广泛性:体系中既包含基本算法方面,又包含系统构成方面;既有对基本系统的认知、设计和实现,又有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既包含系统构建,又包含系统维护;既包含设计新系统,又包含改造旧系统。 总之,迄今已有2000余名高职学生经过这个实践体系的培养,顺利走上了工作岗位,无论从毕业学生还是从用人单位,都收到了肯定的反馈。这个实践体系可以培养出符合企业软件人才用人标准的“桥梁型”人才,有效解决了企业招聘难和学生就业难的“两难”问题,取得了值得借鉴和大力推广的经验,达到了院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多赢”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