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043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及对策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影响效率和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不少教师将之简单归因于智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这种判断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不科学的,这种错误的判断直接影响了教学策略和方法,造成教学效率低于预期。对初中生来说,其智力的差异并不非常突出处于身心转换期的初中生,心理问题对学习的影响更值得关注分析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并设计和应用相应的对策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率必做的功课。 影响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因素其实不是智力,而是非智力因素比如“态度”。但这所谓的“态度”,从初中生的实际情态来分析,其实不能将其视为一种“品行”。态度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其产生的根源,是初中生特殊的

2、身心?l展阶段以及其他诱因心理问题才是态度的内核,也是教师追求高效教学所应关注、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心。 一、 初中数学学习问题的归因 数学的学习是有“智力”需求的,特别是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有很多数学教师将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归因于学生智力的差异也就是说,以智力标准为依据组织教学。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智力先天论”使教师几乎放弃了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预期,从而在教学中主要去抓“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而对“低智生”则采取放任态度,能学多少是多少教师认为智力是不可改变的。除了“智力论”,还有很多教师将学习效率问题归因于“态度”,认为有些学生学习数学不好,是“学习品德”上有问题,不求上进这是教师

3、最“生气”的地方“这些品质低下的学生,不仅影响了自己学习,而且还一块臭肉坏了满锅汤!”于是,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往往采用严厉批评,甚至指责揶揄的策略,反而加速了学生成绩下滑。 其实,影响数学学习的因素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种教师很容易发现,初中生的智力差异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突出,大部分学生智力差异十分有限,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比如,有的学生虽然数学学习不好,但他在其他学科保持着较好成绩这说明问题不是智力,而是在学科学习能力上出现了问题(比如方法)。 所以,学生数学学习的问题更多是因非智力因素比如“态度”问题但我们要把“态度”判定为“思想品行”,就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态度,其实是学生心理的外在表现,真正

4、的问题有着更深层的解释我们可以先做出这样的判断初中生虽然已经开始形成其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还没到“品行”上定性的阶段,不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另有其心理根源。 二、 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及成因 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多元的、高度信息化的,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初中生必然也与以前社会环境下的中学生有着一些心理上的差别。 (一) 对学习价值的多元及功利心理认知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性,使初中生对学习价值的判断有着不尽统一的趋向。比如有的学生是对知识本身的认同,觉得学习知识能够提升个人的知识层面和自我形象构建;而另有一些学生则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服务于自己生活,再高一个

5、层面的学生认为知识可以使自己将来服务于社会,实现人生价值;还有一部分学生则认同知识与经济的关联性,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改变自己经济状态,知识是将来谋生和获取金钱的工具。 后一种功利性的价值认知,很容易产生一种“够用”心态就是说,如果将来打算去从事某种行业,比如经商,那么,只需要学习“加减乘除”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在几何、函数这些知识上去下太多工夫。 这些价值认知的不同,又造成了学生对学习需求层次的不同。有的学生希望能够掌握所有可掌握的知识,一方面满足学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认为学好数学对自己将来从业是有益的。有的学生,正如前面所说,他们以掌握基础(自己设定的基础)为学习目的,并不希望学一些自己觉得无

6、用的知识。 (二) 学习数学主动性、主体性的欠缺 初中生在还处于一个由儿童向青年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即便是认同了学习数学的价值,也往往会因个人自我管理、自我构建等方面能力的欠缺而很少能够在学习中体现出较优秀的主动性,也鲜有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本体是自身他们通常在潜意识或显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学习行为是被迫的,或者是自己在为家长和老师尽一个学习的“义务”。因而,一个初中生如果“义务”意识或者“责任心”较强,他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较多的自觉与主动。如果仍然认为自己是一个需要被关照的儿童,不太具有“责任”意识,那么他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较多的被动现象,甚至会呈现出对学习的抵触。 (三) 青春期心理在数学学

7、习中的呈现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这个时期有些显性的心理特征是由其身心发育的自然过程决定的,并不是某些教师认为的“思品”问题这是要特别关注的。比如青春期的“二次断奶”需求学生开始产生“成人”意识,开始有意识摆脱家长或教师的控制,而希望自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独立”。而现实是,他们还没有掌握独立生活、完全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又需要得到师长的帮助。这样,在独立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逆反心理、自闭心理。体现在学习上,就是追求学习过程的“独立”,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视为自立、自尊的工具,从而体现出“不合作”“不交流”“不求助”等现象。 此外,青春期学生情感复杂而丰富,思维形态以感性

8、思维为主要特征,而数学是一门需要理性思维的学科,当他们把感性带入数学学习中时,理性思维被压制,感性思维占据主动,从而在学习中缺少冷静思考,或者表现出急躁,以及自律性差等。 (四) 数学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问题成因可以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从内因上说。一方面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青春期问题,受身心发育变化的影响,以及成长需求的矛盾,从而产生一些对学习的逆反、抵触、自闭等心理。另一方面是自身对于数学学习价值的理解还存在问题,受多元思潮的影响,他们对自己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向没有清晰的认知,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情绪不稳、动力不足、意志薄弱、自律性差。 从外因上看,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社

9、会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当今发达的信息条件给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在心智还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受到一些非主流现象的影响。比如一些“不通过刻苦学习而成为时尚明星”的影响,使他们产生“走捷径”的思想。二是家庭对其心理的影响,在功利环境下,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过分强调了学习的功利目的,低点的目标是“好好学习,将来能找到好工作”,高点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而学生对社会并没有真正的直观感受,这些引导反而强化了他们被动学习的心理。三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问题,比如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引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一直不能得到解决;比如“智力论”下的教学策略“放松”了对一部分学生的要求,使

10、之产生放纵或自卑心理;比如不理解学生心理而采用打压式教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抵触心理。 三、 初中生数学问题心理引导对策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这样认为,初中阶段影响数学学习效率和效果的问题主要不是“智力”,而是隐藏在“态度”表象下的学生学习心理问题,通过针对性的策略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调整,是实现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必经之路。 (一) 注重数学学习价值的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作用,带领他们从功利的框架中走出来。比如“平行与相交”这部分知识,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生活化情境来引导他们认知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价值。如,“你们当中有一些同学想将来去当老板、做生意,是不是觉得这个知识没有用呢?其实,

11、我们生活和工作中几乎从来就不会离开数学,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总是会在某些实践中具有实用价值。比如你是一个连锁店的经理,在两条不平行的马路上分别开设了分店,而你要找到一个地点当仓库,每天需要大量向两店供货,这就需要这个仓库的位置尽可能的短,也就是最快速、最经济地向分店供货那,是不是只有掌握今天这个知识才能准确而快速地计算出来?”这样,把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及其未来的期待结合起来,使其产生价值认同。 (二) 采取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 尽量摆脱单一的教学形态,结合初中生年轻、活跃的心理特征,想办法使学生不再认为数学是个枯燥而无趣的学科。比如竞赛法、讨论法、游戏法等等,以活跃课堂的学习情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比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单调而乏味的计算让学生们昏昏欲睡,更何谈学习的主动性了。这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小的竞猜游戏来调节学习情绪让学生分组,两组间进行对抗,一组同学将一定数量的黄豆(20以内即可)放入一个纸盒,然后另一组学生进行提问(只能问两次,而且不能直接问数量),如“黄豆的数量加5大于8吗?数量乘2减3大于7还是小于7?”然后根据对方的回答来猜(计算)黄豆数量,答案最接近的小组为优胜。 此外,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教师在与学生交往、教学的过程中多进行一些情感方面的交流、投入,与生为友,使学生喜欢自己,从而喜欢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和知识用

13、教师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也是一个常用“方法”。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P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必须抛弃“唯智力论”,要相信只要教法和学法得当,学生都能够把数学学好,不能对“学差生”采取放弃的策略。第二是要多鼓励学生,少批评。在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时,不要仅仅看其错误看到学生做错题就上火,就批评,这样更会加重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不会使他们“知耻而后勇”。比如,有位学生在解一道“全等三角形”题时,本来可以在三步内完成证明,但他绕了很大的弯子才回到原点,而

14、且是反复涂改,写得乱七八糟教师没有生气,而是仔细分析了他的解题思路后给予这样的评价你一定没有把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理清楚。不过,老师从你的解题过程中看到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虽然绕了些弯路,但让我看到了你智慧的光芒。也许,下次能够多参考老师的思路,会为你节省一些解题时间做一个既聪明又会走捷径的学生,相信会更棒。 (四) 打开学生的封闭心理 初中生表面上看都嘻嘻哈哈、一团和气的,但他们在学习中有着强烈的自闭心理。把自己的知识当作宝贝,把自己的“尊严”视为头等大事。在互动学习时,能不帮助同学就不帮助,特别是一些知识的难点,他要学会了,就轻易不“传”与人,恐怕别人学去了,超过自己。这样,使课上、课下的学

15、习交流互动,或者是合作式学习成为一种奢望,一种形式。另外一种心理就是“自尊”心过于强烈,强烈到扭曲的地步,自己没有学懂的知识,宁可放弃不学了,也不向同学请教,甚至也羞于向教师讨教,不能“不耻下问”,“上问”也不耻好多知识点,就这么丢掉了这种现象,就是他们的“成人化”心理在作怪,他们以为“独立”就是有独特的能力,然后还万事不求人,不懂得“合作”也是成人的标志之一。 对于这一心理,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解共享的价值作用,让他们领会学习是一个由集体进步推动个人进步的“水涨船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此起彼落”的零和游戏。另一方面采取一些具体引导策略来构建他们健康的合作心理。比如在教学中的竞争、比赛、评价尽量不强调个体,而强调集体和团队,不过多对学生个人成绩进行排名和评价,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排名、评价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争胜欲望,从而为了集体荣誉而愿意发挥自己的能量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总之,我们研究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问题,需认识到,初中生学习心理问题确实存在,但他们有着比问题更多的优点值得我们予以肯定,比如阳光、质朴、真诚、灵动、可塑性强而且“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能抓住心理问题的原因,切实采取针对性策略,定能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