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323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伪表达”现象的对策思考 【摘要】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然而本该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童话”却演变成了模式化、程式化表述,儿童的英语表达正朝着压抑儿童天性的“伪表达”倾向发展。因此,积极从教材和教师的角度开辟学生“生态表达”的新路径就显得很有必要。 【作者信息】王艳燕,江苏省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0),中小学英语高级教师。 当下的英语课上学生的表达流利而响亮,但留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学生在表达时表情呆板,缺乏情绪流露,甚至有学生像背书一样。小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本该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童化表达,却演变成了模式化、程式化的表述,儿童的

2、表达正显现出过分关注“声音”(片面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忽视是否会表达,是否表达出意境)、过分关注“语法”(为了语法正确打断学生表达)、过分关注“整体”(重视学生整体表达效果,忽视某个表达的闪光点)的“伪表达”倾向。因此,我们呼吁开辟学生“生态表达”的路径,还学生童化表达的本真境界。 一、从“教材”切入 1.巧借课外教材,还“故事”于学生。 译林新版英语教材中童话较少,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引用课外教材,但要选择那些画面精美、内涵丰富、文字简练、故事简单的童话,一本契合教材的童话,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表达境界。如果课堂时间较少,教师可以利用每天的课外阅读或

3、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但阅读前一定要提出阅读要求。 学习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 6 Doing housework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童话故事Cliffords Spring Clean-up,Clifford决定大扫除,快看故事吧!教师设计问题:Clifford做了哪些事情:A.buy a new couch.B.hang the rugs.C.make the windows very clean. 2.挖掘新的思辨点,还“个性”于学生。 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喜好和大众的眼光来确定自己的表达内容,因此教师要注意挖掘新的思辨点,防止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童话故事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

4、主观能动性,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创编童话”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学习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童话故事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金发公主和三只熊后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自由讨论,创编故事,这些故事被赋予了学生的情感,形式多样的故事结局对学生的想象力是一次巨大的冲击。 3.学会细腻的表达,还“真情”于学生。 儿童期是大脑细胞最活跃的时期,也是情感发育的关键期,纯真细腻的情感表达是学生生态表达的灵魂。童话故事注重主题和情感的连续性,“知情合一”是童话故事所蕴含的独特表达方式,学生在童话故事中感受生命的优雅和美丽,品味自信与感恩,

5、体验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包容,这一个个细腻且丰富的情感故事让学生具有热情、激情和真情,学生在童话故事中学会了细腻的表达,在英语表达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阅读童话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三只小猪的可爱形象,教育学生要勤劳、勇敢、团结;阅读童话The Crow and Pitcher时,体会遇事要多动脑筋;学习童话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时,体会人与动物间互相帮助的情感。 4.发现背后的隐喻,还“实感”于学生。 隐喻就是将真实的事物以影射、模拟的方式传达出来。隐喻能使学生获得潜移默化的教益,当生活中遇到与童话故事中相类似情景时,这

6、些深藏于学生心里的教益就会指导学生的行为,但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水平有限,并不能完全体会童话故事背后的隐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看穿童话故事,弄清童话故事背后隐藏的道理。 阅读童话故事The Father and His Sons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还要引导学生说出隐含在故事背后的道理:如果大家团结一致,就像这捆筷子一样是折不断的,如果大家只顾自己,就像这根筷子一样不堪一击。 二、从“教师”切入 1.从“传授”走向“经历”。 教改最明显的变化是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正逐渐转变为“多言堂”,热闹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表达机会,但学生的表达仍然要服从教师的指挥,教师忽视了表达过程应该是

7、师生共同经历、参与、享受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去经历,学生想表达什么就让他表达什么,虽然少了教师的指导,但多了学生的表达冲动和激情。 在学习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品尝冷、热、温度适中三份汤,不需教师教授,不需模仿磁带朗读,经历后的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读准“Its too cold.”“Its too hot.”“ Its just right.”而且朗读时充满激情。 2.从“交往”走向“表达”。 大部分学生会把表达当作教师下达的一项任务,“表达流利、声音响亮、感情到位、语法正确”是目标,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会千方百计地

8、达成这一目标,于是在英语表达过程中就出现了假感情式的套话,丧失了儿童的本真。教师应该借助童话故事为学生创设情境,把学生放在“伙伴式”的交往平台上,通过伙伴间的合作、辩论等方式将学生的英语表达引向自主交往,只有在自主交往中才能自主表达。 学生在阅读童话故事Three Little Pigs时,教师创设了森林里有三只小猪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开展同伴间的合作、辩论:如果你是小猪,你有什么好办法?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在同伴交往中完成表达,这些表达富有童真童趣,具有个人特色。 3.从“有为”走向“无为”。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或有意或无意会把表达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句型朝黑板上一写,就让学生模仿。

9、这种表达已经演变成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纯粹的句子教学,这是学生表达的一条必经之路,但这并不是终点。真正的表达应该具有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蓄积的感情,教师要营造一个“有为”的情境,把学生悄悄带入“无为”的表达。 教师要注意语言的拓展和延伸,要关注学生表达时是否融入了生活经历,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六下)Unit 3 Asking the way时,创设寻找电影院的情境,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来设计问路、指路,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设计出三种问路方式:Wheres the .?How can I get to the .?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 4.从“预设”走向

10、“生成”。 传统的表达是以“预设”的状态出现的,固定的句型、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教师。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能促成其完成瞬间表达,但一成不变的“预设”阻碍了学生的瞬间“生成”。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巧妙调动学生体验、实践、想象的细胞,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喜好引导其由“预设”走向“生成”。只要学生想参与、想表达,可以随时改变时间、地点、形式,为学生创造自由表达的空间。 在教学译林新版英语(五上)Unit3 At a Music Lesson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音乐课的情境,学生进入情境以后,在小组内边做动作边用英语与大家交流“I can . What can you do?”学生学习歌曲In the Classroom就是学习课文的过程,学生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生态的童化表达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种理想信念,这种信念是为了反映童年、适应童年、留住童年而存在的。只有富有学生天性的生态表达才是学生该有的表达,也只有这样的表达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注:本文获2014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