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5084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基于问题互动理念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反思及探析 主动性问题意识是研究型学习之基础,其更为注重主动探索。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启思环节,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主动问题意识、判断力及探究能力。在全程互动模式中学生始终处于理论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引,悱发适时得当;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行,愤启有秩有导,弱化教材及间接知识经验在课堂中的分量。 教学一直是学校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较之可感知的实践课程教学而言,抽象的理论课程更是课堂教学问题中的重难点。对于抽象理论及间接经验而言,教学实践者试图通过多种途径使之具象化,进而变得可感可知,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始终有不尽人意之处

2、,此在文科相关理论教学领域问题尤其突出。回归语言学本体角度审视汉语“教学”一词,从其组合方式,不难看出,其最初为两个三价动词的并列结构,两个成分间则是平等关系,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在汉语复音词汇化过程中,二者渐渐凝固成一个词语,而且出现朝着去范畴化方向发展,最终成了一个总括教学双向互动过程的名词,且兼有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但教学活动之本质互动性,在此变化中却始终丝毫未减。无论是“教”亦或是“学”,都必然涉及教学活动主体、教学活动受体及教学内容三个最为根本的方面,而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潜移默化的质变过程,此过程的实现则必然在互动中完成。对于抽象理论教及学二者间的互动性在大学课堂上却往往不被教学者

3、及受教学者所重视,此现象在汉语国际教育相关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旨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基于互动理念,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作以尝试性反思及探索。 1.忽视互动,缺乏兴趣,教学陷于对间接知识学习,致使理论课堂沉闷。 论语?雍也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处强调的是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俗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鲜活的人有自己的兴趣,是一件让人倍感欣慰的事情,学习会因此而变得不再枯燥,人生则可在兴趣引导下通过愉悦的学习得以不断完善、充实,这一点对于文科理论课堂教学而言同样尤为重要。但单单知道兴趣的存在,依旧无法解决理论课堂教学常出现的

4、枯燥问题。那么,兴趣背后更为深层的东西究竟又是什么?换言之,是什么能引发人的兴趣?大多人对此并不会做进一步深究,而这也恰恰是大学课堂尤其是理论课堂无法呈现吸引学生学习兴趣主要原因所在。在应试巨压下过五关斩六将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大部分学生已被现实压成了扁平状,青春年华、活力迸发的年级在大学课堂上很难看到,而呈现最多的是无所谓的冷漠表情和不感兴趣的厌倦眼神。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们不妨先从理论课堂的特质说起。所谓的理论,尤其是人文科学领域,多是前人基于自身思考或实践等途径总结归纳出的经验知识。固然,这些对于经验总结者而言,此过程亦许不曾缺乏兴趣、生动及反思,因为其是基于切身经验抑或认真思考所得。然

5、而,一旦将这些总结之物借助于一个个文字凝结在书本中,则其鲜活度便会随之逐渐冷却。以此为媒介,进行教学,这些间接的知识或经验总结在学生眼里往往已变成干干巴巴、乏味无力的教条,很少抑或根本体会不到认识的提升及思考的乐趣,教学过程中如若老师亦未注重还原知识的鲜活成分,缺乏互动意识,则学生失去兴趣亦势必当然。再就兴趣本身而言,被压成扁平的大学课堂鲜有去功利的真正兴趣,因此,兴趣本身也无法从根本上促使学生从学死知识或死学知识等状态中挣扎出来。那么,除了兴趣和功利,究竟驱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纵观哈佛、MIT、斯坦福等世界著名高校的课堂理念及办学宗旨,不难发现问题意识及问题导向(Problem-ba

6、sed)始终被放在学术研究及课堂教学等的核心位置,因为问题意识及问题导向是学术研究及理论探索必备的理念、精神,更是趋同学生从被动麻木状态中苏醒进而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根本动力所在。 综上分析可见,问题意识及问题导向则是高于通常所谓“兴趣”的更为本真的学习动力之源。无论是学术研究、理论学习抑或实践应用,都应始终保持问题状态,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通过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进而完成教或学的过程。然而,究竟该怎样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促使其主动探索,能够真正品尝到学习之乐趣?欲回答上述系列问题,则需要师生共同反思现有课堂现状,努力打破当今理论教学课堂呈现的沉寂和僵死的局面。 2.基于问题意识进行主动探索

7、,以问题为导向,围绕问题积极互动 为了改善及提升理论课堂中的师生被动局面,我们强调理论课堂教学过程的问题意识及互动环节。但此处需首先强调的是,我们极有必要首先厘清何为“问题意识”?吕军伟等(2018)曾对此概念做过较为深入的探析,并基于前人认识主张从根本区分问题意识的两种状态被动问题意识和主动问题意识1105前者强调人在学习认识过程中,遇到问题,产生困惑、疑问等,亦即问题“送上门”,而为解决问题积极思维,以期求得问题解决或推进,此状态在学习过程遇到问题时会自然出现;而在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更为突出及值得重视的是后者主动的问题意识,该状态并非坐以等待问题出现,而是通过思考或发现,主动质疑发问已有

8、认识及结论等,并就此不断探索直至问题解决或得以推进。后者从本质上是一种研究型学习,更为注重的是问题发现及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至此,理论课程学习应当遵循的理念似乎已明,就此执行下去应该可望课堂氛围有所起色,但实施起来却依然并非易事。结合理论课堂教学观察及现象,我们发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材本身不是以问题为导向。教材是教师教授及学生学习所凭借的拐杖或桥梁。好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无疑至关重要,但就汉语国际专业相关领域而言,大多教材从设计理念、到内容安排再到编写体例多缺乏问题意识,或非以问题为导向,而更多的情况是仅仅只是经验的归纳,知识的罗列、材料的堆积及信息的汇聚等,以此类型的教材

9、为凭借实施理论教学,无论是教师教授抑或学生学习难免觉得乏味,雪上加霜,无法在思维和能力等的培养问题上真正服务于教学。这类教材编写体系从本质上而言,依旧基于抑或渗透着应试思维,换言之注重的并非人及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及探索能力等)的培养,经过十多年应试教育的摧残学生历经千考百练,已深受应试思维及上述模式之毒害,没有批判的眼观却寄希望于学生去发现问题,从中激起兴趣进而积极探索,唯恐难矣。加之学生若没有问题意识,缺乏主动性,一味被填鸭接受,势必使得本就抽象理论教学更为枯燥无味。林语堂先生的论读书一文是其1933年在复旦大学及大夏大学的演讲稿,其受众为当时大学生,文章对学生读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

10、行反思,至今亦对我们有诸多启发,而其对于教材之本质分析得可谓一针见血,认为211“学校专读教科书,而教科书并不是真正的书。”换言之,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的归纳、罗列,而应该是一本真正书,即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编排相关问题及内容,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索能力等为根本理念,注重对活的人的启发、培养和训练,远比提供死的知识、信息重要得多。 (2)教师教学未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正如前文所言,教师的教授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这里行为及过程。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所扮演的角色则有所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教师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此在理论课

11、程的学习中,便更为凸显。因为理论课程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尚未进入理论体系内部的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启发和指导,课堂教学势必成为理论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当前理论课堂学习,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课程设计及教授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绝大多数的学生基本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或讲解来获取知识信息,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准备或所讲解的内容与学生之困惑抑或兴趣并不一定完全吻合,此即出现填鸭式局面,该局面在缺乏互动的情况下错位问题更为突出,教非所惑,惑未得引。整个课堂学生更多是一种处在完全被动状态的接受局面。而扭转此局面,最为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角色及理念的转变。在理论课程学习过

12、程中,教师讲解知识、解惑答疑等固然甚为重要,但尚有一个极为重要环节常为师者所忽略,此即启思1106。启思的真正目的正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及探索能力。由师者启思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应为教师理论课程教学重中之重。 (3)学生缺乏判断力及问题意识。判断力是我们对于客观对象抑或存在问题的基本认知能力。判断力虽有高下之分,但本当人皆有之,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以知识记忆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应试教育多年来逐渐剥夺了学生的判断力,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此问题更为突出。所谓“判断力”其核心是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亦即作为人的理智和理性36,而判断力培养问题在大学课堂上所受到的重

13、视程度依然不够。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对于基于间接经验的知识很多时候学生无从判断,进而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也是导致学生兴趣丧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源于实践的理论本应归于实践,经受检验,但课程及时间的种种限制致使学生无法及时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尝试或审验。对于无法判断或检验的简介知识,对于有探索能力的人而言,必然会产生疑问,并会主动探索以求证实,此过程亦即将间接经验或僵死知识逆向还原的过程,如能做到亦势必有所学。但遗憾的是出现最多的情况是就此而止,不做探究,究其原因则又回到了问题意识层面,或看不出问题,或者只知道一味接受,稍好的情况是有所疑惑,但不做主动探讨,听之任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出现厌倦、无

14、所谓以及得过且过的状态则在所难免,此从根本上而言,依旧是应试思维及应试学习方式的延续或强化。若不从根本上加强问题意识及探索能力的培养,想扭转此课堂教学出现局面,恐怕只能是一种奢望,因为更无从谈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理论课程只能陷入被动接受干巴巴间接知识的局面。 3.基于全程互动理念的问题导向式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析 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又该如何打破上述局面,以期使得学生能够主动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探索?前文我们分析了三种主要原因,道理似乎已明,然而言之易,为之难。问题导向式理论课程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及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究竟如何

15、实施已有人相应探讨4170,但尚需结合具体课程之特点深入细致探究。结合前述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这里我们主要尝试基于全程互动理念作以探析。 就理论课程而言,所谓“全程互动”理念,主要是指在课程编排、课程实施、课程检验等多个教学环节皆要求任课老师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双向或多向互动的方式实现课程的全面展开,其宗旨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思维及积极探索等诸多能力,以期使学生养成“能发现,会思考,勤探索,善解决”的读书及学习习惯,培养真正的研究型人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已非罕事,也较为容易做到,与之不同,全程互动强调的师生基于互知互信的密切合作,而非单单在课堂教学环节

16、。在互动过程中,师生分工合理、各司其职。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引导,从起初接触新领域或新专题开始,便以问题为导向,设置相关问题以启发引导学生去把握问题核心,教师相应地应交给学生基本的问题探索能力、探索工具及途径,但须注意的是教师一般不直接干预学生探究,更不直接给出结果,换言之,此模式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始终是理论学习的主体及主导,教师需要做的是适时启发思考,合理引导,掌握整体方向,及时匡正错误。整个过程学生作为问题探索主体,通过文献数据检索,自主或合作探索,来推进或解决问题。理论课程能找到以问题为导向编写教材固然是好事,但此类教材毕竟是少数,而教材建设又非易事,需要较为漫长的过程。因此,对于教

17、材中的间接知识,教师学生在学习全程应该保持质疑的态度,对于存疑的地方,学会扭转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而此环节最重要的即学会逆向学习,亦即将僵死的知识抑或间接的经验逆向还原为对问题的鲜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和研究兴趣。教材在互动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基本线索及问题来源,甚至是充当批评的靶子,此做法是从根本上破处唯教材是从抑或照本宣科的被动局面。 步入高校的大学生无论心智抑或身体都已成熟,应已具备相应的学习探索能力,教材中的文字相信绝大部分皆认知且能读懂,换言之,基本信息能够获取,但对于深层次问题则不一定能够认识得到。那么,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究竟应该侧重于哪些方面或环节?

18、此问题则正是全程互动模式所关注以及着力的焦点。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全程互动,可以使问题始终凸显,占据学习内容的核心地位,这样既可避免单调乏味的知识灌输,也可以较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此模式之针对性强及效率高等诸多优势可得到充分体现,更有助于培养研究型人才。 4.小结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是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的重中之重,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思考及探索问题的能力,是打破填鸭式课堂局面的关键所在。全程互动模式在理论课程学习过程中有着传统教学理念及模式无法企及的优势,将之扎实贯彻到理论课程课堂教学始终,一方面可使教师教有所思,教有所引,悱发适时得当;另一方面则

19、可使学生学有所想,学有所行,愤启有秩有导,弱化教材及间接知识经验在课堂中的分量,势必会在互动过程中营造出注重问题、主动探索及互信合作的良好教授及学习氛围。基于全程互动理念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596。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全程互动模式,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问题发现、思考及探究等能力外,此对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判断及鉴别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等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促进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吕军伟,等.问题意识与大学文科阅读教学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 2林语堂,陈子善编.林语堂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2018. 3张荣伟.多元化时代亟须判断力教育J.中国德育教育,2018,(14). 4李国强.教师教育课程问题导向式教学(PBL)模式建构策略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6). 5覃业飞.基于全程互动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18,(04). 责任编辑侯庆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