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823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关乎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当前,大学生毕业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大学生就业的理论概述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现状;重点阐释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几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对策及建议,以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我

2、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整体现状 (一)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1)指令性计划下的“统包统分”阶段 当时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背景下,国家根据政治形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了“统一计划、集中使用、重点配备、兼筹并顾”和“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基础上贯彻学用一致的原则”等一系列毕业生分配的方针政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地方分配、中央调剂”的分配原则。国家制定招生计划,承担学生所有费用,学生毕业后由国家按计划统一分配工作,即“统包统分”制度。它的特点是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执行“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保证重点、照顾一般”的大政方针。 (2)指令性计划下的“统包统分”向“双向选择

3、”过渡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开始步入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主要特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学生个人选报求职志愿、学校择优推荐、用人单位经考核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模式。这一决定的提出迈出了大学生就业政策改革的关键一步。 (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我国进入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阶段。所谓自主择业是指在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根据个人的成长背景及专业、兴趣、

4、特长等实际情况,在考虑到市场需要的条件下自己选择适合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市场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达到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这种就业模式的形成和不断调整,使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权。同时,用人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这种灵活的自主择业模式,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由于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而引发的诸多就业问题当前已引起了社会各主体的广泛关注。 1.当代大学生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高校教育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

5、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2.大学生就业观念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偏远穷困地区去发展,不愿到技术低的岗位,感觉没前途,大材小用,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且认为专业不对口难以发挥优势,不能学有所用,一展抱负。普遍认为只有当国家干部、端铁饭碗、进国家企事业单位才算就业,许多大学生只把眼睛盯在大城市

6、、大单位、高收人、高地位的工作岗位,导致大家一窝蜂地往少数地区、部门、单位和职位挤,使这些单位和职位的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了就业难的假象。同时很多大学生就业思想太古板,过于传统,都认为毕业就要找到好工作,择业观念不强。再者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也不强,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从未想过创业,创业意识和创业动机均较弱。 二、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大学生个人就业能力、兴趣爱好及价值取向等主观原因的影响,同时也和社会经济形势、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状况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等客观原因有关。概括的来说,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

7、)大学毕业生及其家庭就业期望值与现实反差较大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困境日益凸显。从其自身主观因素来看,无外乎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 首先大学生就业难与学生就业观念息息相关。大学生虽然思想活跃,但受传统国民思想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存在偏差。学生在找工作时,期望值过高,想方设法进大城市、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对国家特别需要且人才需求较大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却不屑一顾。更有甚者认为,自己考上大学就是越过了“龙门”,学历高就等于身价高,可享受优厚的礼遇。择业时,不仅挑城市、挑职业、挑单位,还挑办公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出国进修机会等,舍不得城市户口、干部身份,稍

8、不如意,便摇手“拜拜”。结果急需人才的地方无人去,想去的地方无人要,产生“错位”现象。不少学生还停留在靠学校、靠家长找工作,找安稳保险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观念上,加上缺乏从基层做起的艰苦创业意识,人为地增加了自己选择职业的难度。 其次,现在毕业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家长怕子女吃苦受累,不愿让毕业生去边远贫困地区就业,也不愿让他们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去“打工”,认为这些企业“不可靠、不稳定、不保险”,而宁愿让子女在家待业。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需失衡 首先是毕业生数量增长过快。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与改革,当前大学毕业生已呈现出膨胀的趋势。90年代我

9、国大学生在国人眼中还是很稀奇的,但目前大学生一抓一大把,到处都是,已经没有什么稀奇了。2000年之前我国大学生每年毕业生人数还不到200万,而2010年之后每年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且呈现逐年增加态势。然而高等教育的教育结构确没有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高等教育已不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故在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应尽快调整教育结构以实现经济、社会、教育等的同步协调发展,以使高等教育专业结构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最大限度的满足大学生的就业。 其次是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存在差距。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用人单位也提高选才标准,追求人才高消费。近年来人才市场呈现出一种误区,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专科生能干的事非让本科生去干,本科生能干的事非让研究生去干,不仅浪费人才,也给就业增加了难度。不仅在学历上要求过高,现在的企业都要求应聘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对应届大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期望值却又往往较高,认为自己学历高就等于身价高,就可以享受优厚的礼遇。故择业时,不仅挑城市、挑职业、挑单位,还挑办公条件、工资福利待遇甚至出国进修机会等,甚至是舍不得城市户口、干部身份,稍不如意,便摇手“拜拜”。以致往往造成“急需人才的地方无人去,想去的地方无人要”的供需错位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