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29699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4.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探讨英语课堂上的中西文化碰撞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并从中西文化差异产生的几个因素入手,着重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时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英语学习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他们碰到一些跟我们平时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时会变得非常困惑。如何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英语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想要了解英语的思维习惯我们就要对英语文化有充分的了解。作为文化的载体,英语和汉语他们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一、 中西文化的共性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充分的反映了

2、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但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我们的具有相似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所以我们的文化肯定有着共性,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也会体现在语言上。比如black这个词,本意是黑色。但是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个词都有“坏”的意思。我们汉语里有黑名单,黑市,黑心的等词语,而英语里则有black list, black market, black hearted 等对应词语。狐狸这种动物无论是在中文还是英语里都有狡猾的意思,英语有一句话叫“he is a man of fox”, 而我们汉语里有乌鸦与狐狸的故事。蜜蜂代表着勤奋,蜗牛象征着缓慢。除此之外英语当中还有很多跟汉语对应的句子,如:fish i

3、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赴汤蹈火), 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 paper tiger(纸老虎),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这些中文和英语当中存在的共性对学生来说是一目了然,不会存在太多问题。 二.中西文化的个性 英语和汉语存在很多共性,但是个性才是一种文化的灵魂。中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地理环境,传统习惯,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造就了中西方文化之间巨大的差异。 (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 我们大多数中国人是农民,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

4、要的角色,因此产生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谚语,如:雨后春笋,顺藤摸瓜,揠苗助长等等。而西方文化发源于欧洲,整个欧洲大陆就是一个半岛,海洋是西方文化的摇篮。所以他们的文化中有大量的跟航海有关的比喻,如:“to go with the stream”,“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等等。中国人在陆地山区多见“怪物”; 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海上常说odd fish (怪鱼)。,中国西北部大漠自古人烟稀少,因而有了“西出阳关无故人”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中西河流的流向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这些差异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如同河流流向般

5、的“逆向”。在中国普遍的是河水东南流但与其相反,欧洲的河流大多向西北方向流向大海。在中国如说“西北流”,则喻不可能之事,而在西方则无此意。中国的春夏秋冬是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的,欧美的春夏秋冬是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开始的,相差一个半月。在中国人眼里的东风即春风、暖风在欧洲人眼里则是寒风。 (二)传统习惯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传统习惯,一个词语会带来不同的意义。传统观念赋予了词语不同的文化内涵。比如说,红色是一种颜色。但是在西方红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象征。因为在西方红色的旗子经常被用来激怒斗牛比赛中的牛,渐渐地红色的棋子就被认为是一种会使人生气的东西,红色被认为意味着危险,英语中有了

6、“waving a red flag”“see red”等说法。而在中国红色则通常代表着喜庆,如“红榜”“红角儿”“红娘”“红包”等。作为另外一种颜色,白色在中国的含义恰恰相反。在中国人的眼里白色代表着恐惧和死亡,是一种不祥的颜色。英语中白色通常是纯洁的代名词,西方的婚纱就是白色的。当然随着不同文化的碰撞融合,白色的婚纱在中国也越来越普遍。 (三)思维方式的不同 见到熟人时,中西方的问候不同。中国人除了说“你好”之外,一般都问“吃了吗?”“到哪儿去?”“干什么去?”等等。可在英美文化里,这不属于问候语,而是实质性问题。英美人见面时的客套语通常是“How are you?”或“Nice to m

7、eet you!”(你好吗?/见到你很高兴!)。而在分手时就要改为“Nice meeting(talking) to you!或Have a nice day!”等。在公共场所,人与人之间如果互有侵犯,双方都会说“对不起”,表示若有冒犯。意为“我不是有意的,请原谅。”这样,双方都可以免生是非。因此,西方人在公共场所很少会为一点小事吵架。另外,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Excuse me.”也是“对不起”的意思,常用在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之前,如与别人谈话时打喷嚏、清嗓子;又如宴会期间要上“洗手间”;人们常用“Excuse me.”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认为“此时无声胜有声”,来去都不必交代的,悄悄进行

8、为好。与客人谈话时电话铃响,西方人会先对客人说“Excuse me.”才听电话,而中国人往往没有这个习惯。 (四)宗教信仰的差异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不看僧面看佛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而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他们的语言中充满了基督教的文化色彩。如“dove”,(和平鸽)的寓意就来自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里。同样西方人很不喜欢13这个数字同样跟圣经有关。同样Judas象征着背叛者,因为他在圣经里将耶稣出卖给了主教。其他的像“Babel tower ”“forbidden fruit”“a kiss of death”“snake”等都来源于他们的宗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 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是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如“好事成双”“双喜临门”“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 总之,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交际能力和文化内涵的培养,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学习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得到全面提高,达到学习地道英语的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