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0506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别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利用教学背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学习背景,因为教学背景常常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条件,这一研究,得到广大的数学教师的认可,他们从理解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说到现代教育提出的

2、“兴趣是不竭的动力”,从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到营造教学背景是构建卓越课堂的前提和条件,人们越来越充分的认识到兴趣是源于学生学习内倾的动力。 儿童学习数学,应该是体验现实,感悟生活真谛。而数学学习又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否对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儿童成功学习关键。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是在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时而启动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思维的动力。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常常也是一个良好的教学背景,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一、联系实际 创

3、设生活问题背景 人们常这样说:“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这也符合大众数学的数学的思想。如果教材内容,或者教师组织的教学材料严重地脱离实际,往往学生容易产生对数学的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厌倦的印象。一个即将入学或刚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本来对学习充满着向往,从踏进校门的那天开始,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呈下滑的倾势。这或许是造成很多学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数学要以学生的生活背景为认知的前提,强调对数学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就给教师明确地提出,教学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去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自主学习的潜能。 如“乘法的简便计算”,

4、课始创设情境:“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万州到重庆可以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有几种不同的走法?”学生马上联想到生活中认识的交通工具,提出了可以乘车,乘船,乘飞机,还可以骑自行车,骑摩托车,以至步行等不同的走法。“这些不同的走法,你认为哪一种最好呢?你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好与不好的呢?”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谈了不同的理由。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指出: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能够说出那种走法的长处,老师对同学们这种认真参与学习的态度表示由衷的赞赏。在乘法计算中,运用那种方法计算,有时就跟从万州到重庆一样,有很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其中有的方法比较简便,由此引入

5、课题,抓住契机带领学生进入乘法的简便计算的学习。 二、联系已知 创设知识延伸的问题背景 小学数学教学权威人士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教学中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创设知识发展延伸,可供学生探索的问题背景,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即通过背景恰当地提供诱因,激疑,引思,引发自能学习,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经历“感知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感悟。 如三年级教学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时,教师一改传统的复习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然后出示两步应用题,在掌握了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之后,把一步和两步应用题进行

6、对比的教学方式。教学伊始,出示多媒体画面“两个小朋友踢毽(小明踢31个,小英踢32个),待学生看明图意后,老师提出:“同学们猜一猜,老师也参加了,老师踢了多少个呢?”学生纷纷参与,但猜的结果老师都未采纳而提出:“老师踢的个数比小明和小英踢的个数的总和少3个。”同学想知道老师踢了多少个吗,请同学们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条件提出数学问题。由于这一环节较好地达到了激疑,引思的效果,引发起学生自主地提出了“小明与小英一共踢多少个?老师踢多少个?三人一共踢多少个?”等数学问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自主的探索中,掌握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这样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教师没有把数学只作为思维的

7、结果去教,而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舞台,借助于背景提供的信息,恰当生疑,使学生的“探”有载体、有过程、有结果,而这个“结果”是学生自己探究,创造出来的,自能学习的教学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联系实物创设开放的问题背景 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是相对于那些条件明确,结论确定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发现和实践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设计开放的数学问题,精心安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层次和结构。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让认知活动依赖于具体的实物或图画,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给出的背景去作为认知活动的起点。 如“圆的认识”中对圆的特征的教学一个环节:教

8、师引入课题后,首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表面是圆形的物体和圆形物体的图画,待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 (1)哪一些物体的面非设计成圆形不可?(让学生感知圆的外部特征。(2)车轮要用轴来固定,那么轴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让学生感知圆心的意义)(3)怎样找一个圆的圆心呢?(让学生自由地把圆形的纸片反复对折找出折痕的交点,经过讨论,寻找确定圆心的方法.(4)你能肯定折痕的交点就是圆心吗?(引导学生通过测量去确定这点是圆的中心,进而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 四、联系发展创设促进学生创新的问题背景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数学学习中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存在于在新知的探求过程之中,而更广泛地存在于

9、在新知的发展及综合运用的过程之中。因此教学要特别注意克服学生新知学习的结束,便是培养创新意识告终的认识。要把对新知探求的不同方法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又一新的层次,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同样这时仍需要精心创设培养学生创新的问题背景。例如:学生用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通过自主的探究,将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之后,教师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形是否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问题,由于有刚才学习的经验,很多同学通过把一个三角形进行剪拼,根据平角的度数是180度的道理,同样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

10、后者对前者而言是发展和高一个层次的创新。又如,“小明看一本150页的书,他每天看15页,看了6天还剩下多少页?”这是一道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解决的问题,但如果把问题改为“看了6天看没有看完?”问题的实质没有变,但由于问题的开放,从而使一些学生束手无策,在暂时的困惑之后,在兴趣的趋动下,问题的改变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创新学习的机会,发现了以下几种方法: (1)求出已看的页数再与总页数比较。 (2)先求出6天看完,每天看多少页,再与实际每天看的页数比较。 (3)先求出每天看15页,需要多少天看完,再与现在看的天数比较。 通过上面的例子,显然,为了让学生得已发展,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背景,在背景的辅助作用下,提出数学问题,提供机会,开阔思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绝好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