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1547 上传时间:2019-0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诗教学之整体感悟方法探究 摘要 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欣赏诗歌不能肢解,一定要整体感悟。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呢?本文是笔者在新诗教学中可尝试的三种方法。 诗歌是奏着音乐的哲学。欣赏诗歌不能肢解,一定要整体感悟。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悟呢?我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新诗为例解析,谈谈在新诗教学中可尝试的三种方法: 一、根据诗歌的审美特质,引领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感知 诗歌有其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这些特点只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如何指导学生朗读?我认为只要学生能读得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就行,而重音、节奏,抑扬顿挫可不必作为硬性要求。 为了达到更好地朗读效果,我们可以教给学生朗

2、读时必不可少的两种符号:第一个是停顿号斜线“ /” :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第二个是重音点“?” :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读得较重的音节。 这时候,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尝试。请同学来诵读诗歌,共同讨论哪些地方应该停顿,重读,让学生边听边用这划分符号在诗歌中进行划分。并告诉学生:读诗要像演奏家那样把诗的生命激发出来。而且要告诉学生,对于不同的诗,我们要带着不同的情感去朗读。 比如悬崖边的树根露这三首诗,写的都是自然界的景物,手法也相近,但在情调上还是有细微的差别。悬崖边的树起初写的是一种沉重和压抑之感,后来就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所以我们要由一种悲壮、沉思过渡到一种昂扬奋发的

3、意气;根是从正面歌颂信念,朗读时要注意读出明朗、坚定的语气,要有夺人的气势,给人以情绪上的感染力;露描写的是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精灵,展现对露珠审美价值的提升以及更高的人生境界的追求,要读出活泼、欢快、健康向上的语气,我们仿佛在倾听作者的低语心迹,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纯美。 朗读是加深对诗歌意思和感情的体会,并直接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千万不要忽视朗读训练。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思维来整体感知 诗人创造出来的诗作中的世界,已经投上了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不再等同于实际生活。所以,要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要充分调动想象思维,进入诗中的世界。 比如露这首现代诗歌:读一读有说不出

4、的美好,想一想有说不出的清新,这就是审美感受的表现,形象思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为这种形象思维喝彩,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再现诗中情境、诗中形象。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副美好的画面: 草叶尖上的花蕊里有晶莹的露珠,在晨曦中闪闪发亮,仿佛是顽皮的孩子独自玩耍着,欣赏着这个世界的一切。当黎明将地平线悄悄拉长,露珠开始了它的浅吟低唱,当阳光普照万物之后,它又悄然幻化为另一种美丽,变成了天上洁白无暇的云朵。学生们仿佛目睹露珠的来去匆匆,并且能感受到:这首诗就象一副画,画出了活泼,可爱,自由,纯洁的青春。 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图画美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学生们认识到,他们从诗中的词句感受到的画面应该是一

5、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构成一个立体的画面,并不是孤立的彼此互不关联的。 在露这首诗中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画面排在一起构成了浓浓的“青春思考”的氛围,诗中描述的露珠图景和同学们充满浪漫色彩的想像有机结合,构成了和谐的艺术世界。这样,学生就自然进入了诗中的想像世界,从而更好地体味诗歌的美好,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情怀。 诗歌的感悟是以诗歌整体为对象的,它注重强调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而不是着眼于对文本细节和局部的分析。因此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应避免出现对诗歌细节过度分析的现象。 三、赏析重点词句,抓诗歌背后蕴藏的情感来整体感知 这三首现代诗歌均为咏物诗歌。咏物诗歌的特点是: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

6、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三首现代诗秉承了诗歌 “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诗人们做到了有情不直抒,有话不直说。那么怎样去引导学生懂得诗歌背后所蕴涵的情感呢? 学生起初可能不太理解为什么自然界中悬崖边上的树、埋在地下的根、纯洁的甘露就有特定的内涵呢?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作者的触角是灵敏的,他们往往在为大多人所忽略的事物上,生发出绵绵诗意。这时,这个事物就成为一个含蕴着作者情意的艺术形象,成为作者情意的载体,而不再是它本来的实有的面貌了。 它可以浓缩诗人的一段人生经历,还可以是和作者相同境遇的人的化身,更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形象,它的外观是树,是根,是

7、露,但是它的神态,它的处境和心理都是人格化了的。所以情感的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也可以是树,是根,是露。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同学们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并且告诉学生这种手法就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树的心里,一定有一片灿烂的阳光,那是对生活始终不渝的挚爱。然而,美好的意向又和“孤独”“寂寞”“倔强”等词语相连接,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再接着引导学生得出:用这些形容人的词语能更好地表现树最感人的内涵、神韵和精神。 最后再和学生一起重点剖析“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感觉树孤独的处境、寂寞的神态、腾空而起的动感,这样就更容易给学生留下一个鲜明直观的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棵树身处逆境仍然不屈地抗争与追求自由的精神,然后提示学生:这不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