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2937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课本材料开发的有效性探索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正日益成为一线教师探讨的主要话题之一,提高学习的效度关键在于教师结合本班实际设计出有效的学习材料。我们认为既不需要将教材提供的材料当作金科玉律,也没必要、没能力、没时间完全脱离教材自己开发,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 在数学教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是学习材料的效度。教材中的学习材料是教师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依靠,我们既没有完全不用教材的时间、精力及能力,也不应将教材当作金科玉律。那如何面对教材、如何处理其提供的学习材料呢?我认为要挖掘教材优点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 一、变

2、“静”为“动” 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以静态形式呈现的,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往往经历了从量与质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动态的材料往往比静态的材料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挖掘静态教材中所包含的动态因素,变“静”为“动”。以“动”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思维与数学知识的和谐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2、3、4的乘法口诀时,主题图“我们种的向日葵发芽啦!”是静止的。但教师可以把它制成具有动画效果的动画片,在阳光下一棵棵小苗苗渐渐地从土里钻出来,慢慢地张开两片叶子。让学生观察一棵小苗几片叶子,

3、两棵小苗几片叶子,三棵呢?然后学习2 的乘法口诀。 在变教材中“静”的学习材料为课堂教学中“动”的学习材料时要关注三个有利于首先,在知识的生长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产生对新知的兴趣;其次,在知识的关键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难点;最后,在知识的落脚点处变静为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二、变“点”为“线”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根据班级实际,结合所教知识的产生、发展与应用的全过程,变“点”为“线”,开发有效的“线性”学习材料。利用这些材料促使学生从过程中有效理解,从整体中充分感知。 1.连接知识生长之“线”。教师在充分理解数学知识点的同时,挖掘这些知识点的生长点;然后通过创设线性

4、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在材料使用的过程中有效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一部分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用一个三角形沿三角形的右上角到对腰的中点剪下,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还有一部分学生在长方形中

5、画一个最大的三角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自主地转化为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连接知识发展之“线”。知识的获得并非课堂教学的结束,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使现在的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成为数学学习材料二次开发必需要思考的内容。特别在课堂练习中,我们应变单一反映当前知识的学习材料,为这一知识后继学习的系列化学习材料。 比如分数基本性质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的基础,在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后,可出示下面的学

6、习材料 请写出与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不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练习后,教师提问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哪个最简便?为什么? 把2/3、1/4和 5/6都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这样的练习既是对分数基本性质的巩固,又是对后面的约分、通分提前作的伏笔,真正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我们所讲的知识发展之“线”与知识生长之“线”本质上都是知识纵向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旧知识的发展之“线”也可以理解为新知识的生长之“线”。 三、变“一”为“多” 教材由于片幅的限制,同一内容,同一性质的同类学习材料提供相对很少。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能只通过一二个材料就能进行归纳、

7、提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开发数学学习材料。例如“搭配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这样处理让学生利用教材的材料(三件上衣,二条裤子)通过画一画、连一连,得出六种不同的搭配,并感受到有序思考问题的需要后。紧接着出示如下的材料 1.裤子不变,衣服增加一件。(用课件出示实物图) 提问现在有几种不同的穿法?这种搭配与上面(三件上衣,二条裤子)的搭配数量上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再次通过连线的方法来说明。 学生回答后直接课件出示实物图。 2.五件衣服,二条裤子。 师现在呢?引导学生说出有5个2等于10种搭配方法。 3.直接提问如果是4件衣服

8、,5条裤子,又有几种不同的搭配方法?怎样思考?10件上衣,8条裤子呢? 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能明白什么? 生1如果裤子不变,都是几条,那每增加一件上衣,就增加一个几。 生2它们的不同搭配方法就是衣服的件数乘裤子的条数。 生3搭配的数,实际上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几乘几就得了。 4.出示问题,小组交流。 除了衣服与裤子的搭配外,还有什么与什么搭配?你能结合自己生活或学习实际,还能举出例子吗?并画一画,说一说有几种搭配方法。 这样以衣服与裤子搭配为基点,从数量的变化中理解搭配方法的不变,再从衣服与裤子的材料中进行适时扩展,运用举例、讨论的方式再一次产生更多的学习材料,并进一步理解方法。 总之,我们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变静为动、变点为线、变一为多,让学生在动态的、线性的、多元的、自主的及开放的学习材料中通过体验、猜测、探索来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为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