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3632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以河北联合大学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改革、创新思维培养、技能化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等多角度探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对教育教学成果和在知识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的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一、概述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关键技术和先进设备欠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刻不容缓。与之对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与产业技术发展相匹配,地方本科高校结合区域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心放在解决企业技术应用的实际问题,成为学校立足与发展的必由之路。1 本文将以河北联合大学机

2、械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为例,从理论学习、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技能化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等多角度探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在新形势下的模式。 二、技术应用教育探索 (一)“学”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属于单向灌输式模式,学生容易“死学”与“学死”。在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模式下,首先对学时比例进行改革,要求教师将理论授课学时适当压缩,增加实验教学学时,设计开放性、参与性试验,对前后承继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通过综合性实践环节将知识点贯通,并以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在实验教学方面,改变过去以认识实验、统一题目为主的做法,设计综合实验,让学生分组,每组设立以实现

3、简单功能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如设计一个能够将小水桶从一低点运送到一高点的机械系统,必须用到所学的凸轮机构、连杆机构和齿轮传动、带传动知识,实验材料为微缩型小构件。这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如同儿时玩积木游戏一样兴奋主动,任课教师适时点拨,将课程要点与实验内容的关联在游戏过程中生动讲解,学生真正体会到CDIO的精髓“做中学”。 在实践环节方面,两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传统上独立进行,题目单一,改革后两门课程合并进行课程设计,小组选题,分组设计,鼓励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轴承压装装置设计题目为例,题目涵盖产品设计的完整阶段,将机械原理课程中的原理设计、机构设计、传动设计、原动机选择与机械设计课程中传动

4、系统、零件的强度计算与结构设计环节完全贯通,通过CDIO项目式教学方法将基本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有机结合。 (二)“用”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项目式教学是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企业合作项目式教学的引入使得教学目标跟企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企业合作项目的“请进来”和“走出去”成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请进来”是在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结合教师科研与企业合作项目,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具体课题请进课堂,学生在项目过程中通过明确研究范围、项目团队组建、实施计划拟订、相关知识查询、分工合作研讨、项目方案完成、成果汇报展示、全面考核评价等步骤,实现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技术应用

5、能力培养,过程中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全程指导。 “走出去”是与合作企业达成人才培养短期合作项目,项目期间学校选派优秀学生团队进驻合作企业,参与企业生产与技术研发过程,项目启动前就对学生团队制订明确的项目目标,在企业现场,学生在技术人员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技术应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种形式的项目式教学达到这一目标。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选题过程中,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学生的兴趣和知识背景,瞄准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使选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敏感性,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3项目过

6、程中,学生以活跃的思维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不仅把专业知识运用到项目设计中,而且能够主动学习与应用新知识,指导教师进行建议性指导,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自身的专业深度和综合素质也得到提升。 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目标在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特殊技能的获得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学生在参赛中为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其次,大赛使得优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同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影响更大范围的学生参与创新,关注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4此外,指导教师将比赛中体会到的创新所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反馈到教学的各环节中,将优秀案例融入课堂教学,对改革教学模式,充实教学内容起

7、到积极作用。大赛在教与学两个方面都起到技术应用教育的推动作用。 (四)“训” 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重点抓住金工实习和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两个环节。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环节,在技术应用创新教育模式下,应缩短传统的示范性教学时间,将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为单个工艺实习设计多个题目,将学生随机分组,小组成员综合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艺操作经验,设计符合该工种加工工艺特点的零件设计方案;然后小组内部讨论并推选出一套最佳设计;最后编制该零件的加工工艺,经指导教师审查合格后,加工出成品。这种模式将创新工程能力培养与传统的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 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是金工实习的延伸

8、、拓展与提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能够使学生接触基本的机器操作,掌握先进的生产工艺知识,形成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感性认识。学校应为企业量身定做对口输送和培养适应生产需求的实用人才。通过听讲解、看过程、亲动手,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小组操作竞赛、工种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实践证明,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三、教育教学成果 (一)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理论讲授与突出实践性的实验、课程设计、大学生实训项目、职业技能培训、创新设计项目及工程训练大赛,组成分层次、阶梯目标的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平等的、主动参与教

9、学的机会,实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实践项目环节和考核方式环节的精心设计过程,在给予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的同时,对自身专业素养、知识结构与视野、教学热情与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使得教师真正回归教学,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优化 多门课程共同实施分阶段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项目,首先要求课程体系的理顺、课程内容的衔接与递进,其次在专业固有核心知识框架基础上,适应社会需求变化,从而实现理论教学、动手实验、项目实施、计算机仿真的有机融合和一体化,形成灵活多变的实用性强且可持续改进的技能化教育模式。 四、结

10、语 (一)体系保障 技术应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科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考核体系、教师培训体系等的综合设计。本科机械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高职高专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在突出就业导向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同时,要确保学生有较强的理论思维和创新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特色与发展目标有清晰的认识和完善的体系保障设计。 (二)因材施教 本科教育既是大众化教育又是差异化教育,在注重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技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我国工业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精英人才储备,因此本科教育要为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做准备,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技术诉求进行因材施教。 (三)注重实效 技术应用教育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以竞赛为目标。创新与竞赛存在锦上添花、遍地开花与花里胡哨等不同层次,应切实以企业及社会需求为教育教学效果检验的唯一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