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5518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每位语文教师都费尽心思地想搞好阅读教学,可往往适得其反。教师的精心备课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的精心设计阻碍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张扬,最后收获的是教师身心疲惫,学生对语文兴趣索然。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我们语文教师该何去何从?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并且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2、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主张以文本为核心,以多元姿态亲近文本,沉入言语之中,品味分析,从而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但是,这种细读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的散步式逐字逐句细读。 究竟如何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并落实课标要求?我认为抓词入境,深挖文本就是一条最佳的教学策略。 如何抓词入境,深挖文本呢?下面我就着重谈谈这一教学策略的操作问题。 一、抓住文章矛盾处,将问题引向深入 抓词

3、,必然指向言语本身,但词的概念是宽泛的,它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话。后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罪恶的漏洞。”任何语言都是一种形式的存在,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大多隐藏在语言这一“面纱”之后。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前后矛盾处,进行品读,往往能发现文本的绝妙之处,甚至发前人所没有领悟到的东西。抓含有矛盾之词,必有文本深意值得探究。例如故乡一课的第45段写到:“我孩子时候(杨二嫂)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可见杨二嫂是一个本分,贤淑的传统中国妇女。而后文却写杨二嫂自私、贪婪、爱占小便宜。这看似前后矛

4、盾。抓住这前后矛盾之处讨论开来,学生就会探究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就会由最初肤浅的认为杨二嫂品性低劣变成寻找其变化的内在因素。就是这样一个妇人都为了生存而不顾面子和尊严扯下脸皮索要东西甚至顺手牵羊,可见当时中国农村的境况是何等的艰难,文章的主题也就会得到更深入的探究了。再如我的叔叔于勒前文说家里生活拮据,处处节省,后文却写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这样的矛盾怎么会产生呢?指导学生经过深入分析,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出在“二姐夫”身上,只有证明“我”的家里是富有的,这桩婚事才能够成功。可见当时的社会是金钱至上了,亲情需要金钱维系,连至高无上的爱情也是建立在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之上的。这样的分析立刻拓宽了文章的宽度

5、和深度。 二、抓住文章逆情悖理处,走进主人公内心深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精读之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就会发现人物行为有时不合常理,这些不合常理之处也就是品读的关键点,在此抓词,相信有所收获。孔乙己第11段写到“他(孔乙己)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抓住一“喝”一“笑”细细品味,引导学生思考已经折腿的孔乙己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怎会来喝酒?已经如此凄惨的孔乙己怎会惹得众人一阵哄笑?但这不合常理的举动,恰恰是作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至死也不醒悟的最后见证;恰恰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性的冷酷和麻木,对弱者的践踏可见一斑。再如范进中举当范进中举之后,

6、似乎不存在的众乡邻好像是从地底下一下子就冒出来了:“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对于同一个范进,众乡邻为何会有前后完全相反的举动,这一异常处就是一个抓词的关键点。循着这个点去追寻原因,学生就会发现众乡邻的改变只因“范进中举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再回过头看胡屠户的改变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抓住文章无疑处,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阅读的最高境界。文本中有些细节,初读觉得并无障碍,但细细品读,却可以读出疑问。比如阿长与中当阿长把山海经递给“我”时“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初读起来似乎合情合理,无懈可

7、击,但细究起来,则不禁令人生疑。一本书为何使“我”有这样强烈的反应?这样的问题一出,无疑给了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的机会,经过精读细品,阿长的形象还愁不立体不鲜活吗?再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不难理解,但对于作者的爱国之情学生就感受不到。这时候我们把目光锁定在文章的结尾之处“只有他(藤野先生)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位老师怎会对作者影响如此之大?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会与文本亲密接触,搜寻答案:藤野先生除了和其

8、他老师一样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更重要的是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弱国的学生,而这些恰恰更能激发和体现作者的爱国热情。在无疑之处质疑,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言语则是家的基石。只有让学生细读文本言语,牢牢抓住言语进行品味、感悟和体验,才能真正走进文本;只有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言语,涵泳品味,才能领悟作家的情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主动领悟。只有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解读中,进入文中,深入境里,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智慧去感悟语言,把阅读过程当作和主人公交流、与作者交心的过程,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语言吸纳和语言表达的快乐,才能使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深度领悟。 (责编 张景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