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626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及引导策略解析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是新时期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冲突严重、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的大学生,通过自我的发泄方式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表现为“愤世嫉俗”、“牢骚满腹”、“盲目跟风”等类型。“愤青”现象的产生有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主客观原因,应理性看待,并建设畅通渠道,回应其合理诉求。 “愤青”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较为常见。在大学校园、网络世界等诸多场域,大学生“愤青”的身影尤其活跃,其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不容小觑。对大学生“愤青”现象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大学生“愤青”进行必要引导,对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愤

2、青”及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释义 “愤青”定义。“愤青”一词,来源于英国著名剧作家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愤青”最早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现在欧美国家的左翼青年,他们大都有叛逆倾向。后来在西方“愤青”也用来指代那些拥有理想抱负、充满激情、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在我国,最早的愤青是指“文革”时下乡的部分知青,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造就了他们愤世嫉俗的性格。北大教授张千帆则坦率地说我指的“愤青”是动机比较“纯”(或压根没什么“动机”)而说话比较“冲”的那类青年。 还有一种观点,将“愤青”视作发生在一定群体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有人说,愤青“不是一个阶层,只是某些人在某个时期的一种特定的表现。愤青不在于

3、他们是一个物化的群体,而首先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一种精神折射了某种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改造理想。”愤青史记的作者飘渺认为“只要进入了青春期,对现有社会秩序产生这样那样的不满,感到自己的幸福愿望没有满足,愤怒了,就会成为愤青。” “愤青”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的特定人群(主要是青年),通过自我的发泄方式(如网络舆论)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愤青”现象往往发生在那些视自我为中心,对社会现实不满,言行容易极端,但又充满无奈的一类人身上。“愤青”们不一定有明确的主张,但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境遇,社会化的经历是他们形成自我认知的实践基础

4、,现实的境遇是他们看待社会问题的评价标尺。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得不到有效化解的大学生,通过自我的发泄方式(例如网络舆论)表达愤怒不满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愤青”现象在大学生中十分常见。当代大学生“愤青”比较常见的类型如下 一种是“愤世嫉俗”型。此类型大学生“愤青”普遍热爱祖国,胸怀人民,对社会和未来满怀期待。他们有着较为坚定的内心信仰和明确的价值判断,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对社会事务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能自觉地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有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

5、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则国家有希望”的朴实的报国理想,有着“路见不平一声吼”的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的愤懑。他们有着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和社会改造思想,凭着一腔书生意气痛斥社会丑恶,鄙视强权和专制。他们积极加入学生社团等组织,或参加网络评论、或发起公益活动希望通过自己的振臂一呼,从而推动社会的改进。从西汉的公车上书到近代的五四运动,这类“愤青”往往带来社会进步的正能量。 一种是“牢骚满腹”型。此类大学生“愤青”普遍过于关注自我,对社会充满抵触情绪。他们普遍相信“对我有用即真理”,奉行价值相对主义,只从“我”的视角,消极而挑剔地看待社会现实。国家、民族、社会在他们

6、眼中往往成为与“我”的对立物,他们常常抱怨社会不公,对社会参与几乎不感兴趣。对他们来说,且不言党的方针、国家的政策,就如干部竞选、入党推荐、奖学金评定、活动竞赛凡此种种,除非对他们有利,否则他们宁肯相信这背后尽藏不可告人的潜规则,从而成为他们痛批的对象。他们对主流、对中心、对传统的无故蔑视所引起的消极悲观情绪,对其身心的健康和成长成才都很不利,对于社会的进步更无所助益。 一种是“盲目跟风”型。此类大学生“愤青”普遍缺乏主见,对社会现实缺乏明确的价值判断。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程度,远不如他们对社会舆论的关注程度。他们习惯于在校园里观察社会,在书本上佐证观点,在模糊的社会认知中,容易受“意见领袖”

7、的左右。他们不愿深究问题背后的本质原因或历史渊源,而是喜欢跟随大流,人云亦云。国家大义、民族事业对他们是时而虚无、时而真切的“书本真理”,他们往往没有明确的诉求,只是在别人后面“跟帖”,从而表明自己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介书生。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追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是受封建思想长达两千多年统治的人治强权社会,封建思想文化深深浸透中国老百姓的血脉,他们没有表达利益诉求的正常渠道,不敢在公开场合评古论今,更不敢有政治参与和社会改造的非分之想,否则便有可能因为“犯上作乱”而诛九族。他们只有胆战心惊地私下议论,甚至用文学作品的象征手法对现实世界进行无力地批

8、判,从而催生了“愤青”。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汹涌而来,给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强烈的冲击。一时间,萨特热、尼采热西方哲学思想弥漫大学校园,加之现实生活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泥沙俱下,贫富悬殊、消极腐败、道德滑坡、生态恶化等问题凸现,大学生“愤青”们变得异常的活跃和激进,有的青年陷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无法自拔,迷失了人生的价值导向。当前西方鼓吹的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新一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再度涌浪,不得不引起党和人民的高度警惕。 信息传媒的推波助澜。伴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革命,大众传媒时代

9、到来了。如今网络世界里自由驰骋,每个人或自觉或被迫地卷入到信息社会,感受着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博客”将各种观点和讯息海量汇集,微博、微信日新月异的信息工具和手段让人们应接不暇。网络民主极大地扩展了普通老百姓的话语权,网络成为人们表达利益诉求,进行思想交锋的平台。在网络渐成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时,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网民”,深受网络“愤青”们表达仇官、仇富等极端社会心态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是青年社会化的基地,父母的观念对子女的成长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阿尔蒙德和维巴的研究表明,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政策的青年,很可能到成年后在政治上表现非常积极。拉斯维尔研究发现,生活在专制型家庭中的儿

10、童长大后可能成为无政府主义者或反权威主义者。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在餐桌上的时事评论,对电视新闻的自我解读,对社区活动的参与态度,对政治人物的个人偏好都铭记在孩子懵懂的内心世界,逐步建构起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廓影。有的父母总是在家中抱怨“当官的不过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给孩子灌输“政治就是如何玩弄权术”,误导了孩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他们进入大学后,习惯于用有色眼镜观察社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爱发牢骚、抱怨的“愤青”。 学校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活跃的思想还不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没能摆脱传统的“教师、教材、教室”三中心,普遍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多、学生自我认同少,抽象的理

11、论多、现实的联系少,封闭的学习多、开放的实践少等现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存在着管理得多、服务得少,事务性工作多、教育性活动少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愤青”们习惯于用批判和质疑的眼光看待主流教育。高校活跃的思想文化,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及相对集中的住宿,“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管理理念等为大学生“愤青”提供了沃壤。他们在大学校园宽松自由的人文气息中,活跃在各种学生社团、学生刊物、学生网络族群中,用他们的话语方式表达着对社会的见解和主张。 当代大学生的特征和面临的困境。当代大学生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物质供应的充盈,长辈精心

12、的呵护,他们看待问题更趋现实和自我。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以及西化、分化的影响下,有人甚至担心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同时,他们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崇尚自由,反对权威,希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注重维护自我权益。他们普遍热爱祖国,拥护改革,希望能够在社会进步的潮流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但是,由于对社会事务参与的不足,社会认知的书面化、感性化,他们常常处于困惑不解之中,便会以“愤青”的姿态表达不满。 当代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既充满机遇,更遍布挑战。他们没有经历上一代人所吃过的苦,却不得不承受社会的快速转型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还得背负后工业时代境遇下人的普遍困惑。当他们面对高昂的学费与严峻

13、的就业形势,不少人在扭曲的价值导向下,选择了消极“拼爹”,认同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放大了“潜规则”,贬损了精神的自由和个性的独立。为了发泄内心的压抑,他们成了“愤青”。 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导引 理性看待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虽然有消极颓废的一面,但也兼具积极进取的一面,应当理性看待当代大学生“愤青”现象,避其短而扬其长。“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著名政治家托克维尔曾说过“如果一国的人民对政治过于冷漠,它就得改造自己的法律和民情,否则就将灭亡,因为它的公共道德的源泉己经枯竭,它

14、虽然尚有百姓,但已无公民。”青年的愤怒源于对现有的秩序及环境的质疑与不满,并非为一己私欲。不满是好事,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由不满而愤怒,由不满而鼓与呼,由鼓与呼而达群策群力,而最终达到改良的目的,进步的功效。如在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保钓、黄岩岛冲突等关涉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时刻,当代大学生“愤青”就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发出正义的怒吼。 畅通大学生“愤青”的表达渠道。对待大学生“愤青”,不能简单采取“堵”的办法,而更多需要“疏”的措施,畅通其表达的渠道。古人有言,“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期,人民享有更多的参与权、监督权、知情权和表达权,

15、他们合理的批评与建议应该得到重视。一方面要让公共事务更加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大学生“愤青”充分的言论自由。在高校,要有合理表达思想见解的网、刊、社等渠道,要有气氛宽松、思维活跃的课堂,在教师的主导下允许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让“愤青”有发泄之地。但凡大学生“愤青”在校内的愤怒能够得到解决,就很少将怨气撒向社会。对时事新闻热点,大众热议话题要尽可能开辟网络互动、热线电话互动等信息平台,吸引大学生“愤青”积极参与讨论,将其感性的发泄转换成理性的责任话语,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 回应大学生“愤青”的合理诉求。很多大学生“愤青”所诉所求的初衷是祈盼国富民强、社会进步,并非为一己

16、私利。对待大学生“愤青”的诉求,不能一概漠视,而要学会倾听,真诚沟通,合理回应。社会上各种意见箱、留言薄、投诉站等不能搞形式主义,大学生“愤青”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呼声要积极听取,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要努力反思,对改善大学生自身境遇的合理化建议要虚心接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要力避“假、大、空”,摈弃“满堂灌”,努力探索探究式、讨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对“愤青”们的质疑给予积极的引导,构建“民主”课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维护学生权益,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为学生服务,打消“愤青”的不满。当大学生“愤青”的诉求得到应有的尊重、平等的沟通以及合理的回复时,就自

17、然而然地消解了“愤怒”。 增强大学生“愤青”的社会理性。大学生“愤青”现象是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增强大学生“愤青”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是消弭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社会、学校、家庭应共同携手,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扩大大学生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尽可能多让他们在机关、社区、村委、企业等各领域和行业蹲点、挂职、顶岗实习,实实在在地接触社会民生。应当让大学生“愤青”带着“问题”去广阔的社会中,用自己的眼光、切身的体验去寻找答案,让他们学会理性看、务实办。很多大学生“愤青”当了村官之后,才感叹有些问题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重

18、在引导大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认清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危害,让他们认识到党的事业、民族的命运与个人前途的一致性。还应当让老一代“愤青”现身说法来教育当代大学生“愤青”,使其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今天中国发生的变化,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应更多地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学会独立面对人生,减少社会偏见和无端指责。只有全社会形成合力,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大学生“愤青”才会复归理性。 总之,应通过大学生“愤青”的积极引导,带动当代大学生投身“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成为青春无悔的“奋青”。 (作者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

19、讲师;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梦引领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WU1409303) 【注释】 张弛“中国网络议政现象初探以关于国际问题的网络辩论为研究视角”,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严涛“浅谈愤青产生的原因及教育策略”,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5期。 张千帆“中国宪政需要愤青推动”,政府法制,2018年第20期。 王建光“义愤从一种群体心态到话语力量的转变对当代中国愤青的一种文化解读”,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第1期。 转引自梁昕“理性与非理性之争对网络愤青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读”,当代青年研究,2018年第5期。 转引自闫海波“高等学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 胡锦涛“迈向新世纪 创造新业绩在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人民日报,2018年6月20日。 责编/张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