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37516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的思考,探索增强其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意见科学地阐明了重视科学理论、加强理论武装对于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能是通过理论的说服力量体现的。因此,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认识与必要性研究,探索增强说服力的有效途径尤为重要。

2、 1、加强高校政治教育说服力必要性 1.1说服力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功能的重要实现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高校学生具有全新特点,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特别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变,又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积极作用。 1.2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说服力不强的现状所决定的 如果把形势政

3、策简单重复的陈列、灌输,那么就使优秀的思想理论成果丧失了使人信服的理论威力和理论魅力,变成抽象的教条和表态时的言论,那就没有说服力可言。稍加观察就不难发现,当前说服力不强或不够强表现在缺乏说服的本领,还不能做到把现实生活提出的,广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由抽象变为具体,把理论术语还原为生活现实,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缺乏说服的感情,还不能完全摆脱居高临下,生硬强制,还不能完全贴近人心,也就难以实现完全的心灵沟通;缺乏说服的基础,由于自身学习不够,调查研究不勤,联系实际不紧,缺乏针对性,不能引发学生的认同感。 1.3文化多元的形势要求必须加强高校政治教育说服力 高校对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缺乏清醒

4、认识,文化多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加大,网络的全面普及,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日渐明朗。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传统的经济、科技领域扩大到文化领域。不可否认,文化多元化对于文化交流、综合创新、科技进步及科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但是它也具有负面影响,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西方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观念也得以广泛传播,加上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滞后,引发了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选择上的偏差,淡化了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说服力的特征表现 (1)政治理论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课堂枯燥乏味,灌输式教育为主要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

5、缺席率较高,旷课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表现消极,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畅通,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一方面,高校学生普遍反映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枯燥,课程内容重复、教材陈旧、导致教材利用率低,理论深度也不够,而教学中还缺乏实践的环节,导致实效性不强,很多老师认为两课课程设置并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两课考试形式和方式陈旧,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所反感的。多数老师照本宣科,只从单一理论角度切入理论成果、形势与政策,没有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所以使得课程内容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课程教学中价值定位过于政治化,缺乏感召力。过分强调政治素质要求,忽略了其他素质要求,忽视了

6、促进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个人正当利益,所以学生对进行理论学习的热情度大大下降。 (2)没有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使得被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弱化。高校政治教育多是由课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规定途径开展的,所以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对象,缺少了自我思考、自我省察的环节,所以高校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没有实现交互式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思想”教育;只注重“理解”理论,而忽视“方法”引导只注重“政策”宣传,忽视“人文”关怀,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普通老百姓的社会生产、生活、生命、生态问题关注不够,结果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难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能引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进而使政治教育的

7、效果弱化。 (3)理论和实践脱节,忽视了社会教育对政治教育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交互激荡,大学生同社会的联系与交流日益深入、频繁和广泛,如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定格于高等学校,而忽视或放弃社会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意味着放弃了许多阵地和机会。调查结果也显示,八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中介是影响其思想观念的主要途径,人际交往、图书等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对其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网络和“第二课堂”的影响力有不断增大的趋势。思想政治课中内涵德育功能的内容如果能够走出课堂让学生通过实践的体验,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所达不到的效果,在备课中做到教学

8、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很好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而且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4)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使大学生的认同感降低。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够丰富,思想政治机制教育活动学生参与度有限,而且形势大多单一,没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影响力较小;另一方面是教育资源开发有限,既不能有效利用校内资源,又不能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保障机制不健全,硬、软件建设滞后。各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学生工作经费支持长期存在较大缺口,没有形成有效的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高校思想

9、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途径思考 (1)规范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使课堂教育形式生动化、多样化。要按照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重要理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以感性事实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将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时地展现给学生,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2)抓住大学生特点,满足大学生需要,实现参与式教育。根据青年喜欢的沟通、交流、联络、聚集的方式,大胆探索和创新高校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10、。当前,青年群体发生了 很大变化,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青年的新变化,以走进青年为根本,大胆推动团建创新和工作创新。一是要打破原有的严格按照行政级别来指导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青年聚集到哪里,政治教育就应在哪里发挥效用。二是要积极探索青年自主设计、自我教育的新模式,对于青年的建议和想法要给予重视,让青年自主组织政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年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坚持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学习中。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就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一方面,高校通过“三下乡”

11、、“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培养社会技能,遵守社会规则和公共道德准则,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逐步实现社会化,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责任感;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配合课程教学的形式,到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参观企事业单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为高校培养创新性复合式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4)将政治理论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认同感。主动占领校园文化的建设阵地,通过校级学生组织、社团、媒介的引领与管理,加大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支持力度,运用时尚元素加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要营造凝聚力氛围,包括环境文化、学术文化、科技文化、网络文化、文体文化等方面,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校园舆论环境,有力的促进学生对于校园精神和学校人格化的认同,进而对学校推进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认同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