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0794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论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相互融合 实现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逐渐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水平,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PBL学习模式;高中;历史;融合 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与传统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大有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而不是以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讲授为主。将学习与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对问题的印象。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调查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学生对历史学习和问题探究兴趣不高,以及学生没有足够

2、的时间消化历史知识,使得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形成了不利影响。实现PBL学习模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融合,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环境,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逐渐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水平,为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问题情境 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理解程度不深,对高中生历史水平提高会形成非常大的阻碍。PBL是一套设计教学情景的完整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PBL学习模式,教师应该根据需要探究的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逐渐融

3、入到问题情境中,对PBL学习模式形成足够的认识,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例,某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之后,发现了一个疑问是郡县制是不是秦朝的创举,教师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得出了不同的答案。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学生回答“官僚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地方管理制度是郡县制”,教师继续提问“秦朝推行郡县制有什么作用,在全国共设多少个郡”,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总结观点“秦朝推行的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全国共设36个郡”,师生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郡县制”这个话题,使得学生对郡县制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与学生之间以问题的形式进行的互动,不仅使学

4、生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增强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注意力,也在学生心中埋下了问题的种子。 由此可见,缺乏问题探究的情景,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情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PBL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历史教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就需要在进行问题探究之前,根据探究问题,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景,利用教学情景对学生形成吸引力,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历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问题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水平。 二、学生进入问题分析情境及分析问题 著名学者陶行知曾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基

5、于PBL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要求,为学生创设合适问题情景之后,需要高中生可以顺利进行问题分析情景,对问题展开探究。如何使学生顺利进入问题分析情景呢? 现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例,某教师将“探究郡县制是不是秦朝的创举”作为本章的探究问题,并且已经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使学生顺利融入到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先提出这一探究主题“郡县制是不是秦朝的创举”,先利用投影仪展现了一段史记?秦本纪的节选片段,学生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概括出观点秦始皇的先祖已经在秦领土设郡县,又引导学生阅读了中国政制史,发现相同观点郡县制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学生结合史记?秦本纪和中国政制史总

6、结观点虽然郡县制并非秦始皇创制,但作为封建社会地方管理体制是在秦朝开始推行的。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探究和论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更多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历史知识,而且通过不断探究和论证,使得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逐步提高高中生的历史水平。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以探究问题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必须促使学生顺利进入问题分析情景,对探究问题进行不断的论证,从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三、评价反思,加深对问题的印象 评价反思是关键性教学环节,一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环节,缺少这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形成了阻碍作用。在

7、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问题探究之后,需要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印象,从而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水平。 再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探究郡县制是不是秦朝的创举”案例分析为例,通过学生不断的分析论证,得出观点郡县制不是秦朝的创举,但在秦朝得到了大力推行。对于郡县制的评价,学生的观点为秦朝推行郡县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西周分封制,从而导致国家破裂解体,是封建制度和加强国家统一的必然结果。但是,推行分封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学生在评价反思阶段,加强对探究主题的评价和反思,从中领会问题探究的真正内涵。 由此可见,PBL教学模式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在问题分析探究之后,需要加强对

8、评价反思阶段的关注,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探究问题之后的观点和见解,有利于弥补知识漏洞,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对逐步提高高中生历史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柳宁.关于高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几个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 2018 2钟华.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8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

9、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3杨敏.高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9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

10、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4林爱华.高中历史学科校本教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8 5翟洪玉.国际法视野下的高中历史教材滞后研究D.聊城大学 2018 6周丽.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