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2899 上传时间:2019-01-1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谈音乐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角度”治 苏轼题西林壁中有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暗含着一定的哲学意义,即观察事物需置身事外,这样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又描写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境。身在事物其中,我们只能勉强看到关于事物的一部分内容,而无法去着眼事物的整体轮廓。“当局者”的眼界总是不开阔的,常被事物的片面迷惑。所以,我们有时要保持一个旁观者的位置、旁观者的心境,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全面地分析事物的整体面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地进行“旁观者角度”教学,还原音乐的整体结构,使学生客观全面地对音乐真相进行洞察。 一、旁观音乐的整体影像,洞察音乐真相 关于音乐,我们

2、或喜欢它的旋律,或喜欢它的唱词,或喜欢它的感情基调,我们总是将其割裂成几个面,并身在自己喜欢的面中。于是音乐这一整体化的艺术被搁置在案板上,锋利的刀将它分得面目全非,我们看不到音乐的整体影像,无法洞察音乐真相。所以教师要以旁观者的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站在音乐这座山的山外,客观全面地观赏音乐的整体影像,从而更具体地认识这一音乐之山。 音乐就像一幅用音符画成的能容纳各种意象的画。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潺潺流水、苍茫青山、青翠草木等等。但有些人总是将这幅音乐之画剪裁成一块块,让山不能环绕水,水不能滋润草木。音乐意象被割裂得不成整体,在一定程度上音乐的整体美观被破坏。所以教师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引导学生旁观

3、音乐的整体影像。例如讲闪烁的小星时,教师在播放莫扎特星星变奏曲的同时,利用多媒体将布满星星的夜空整体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避免单一的欣赏“一闪一闪亮晶晶”星星的影像。教师要采取“旁观者角度”教学,让学生站在天幕之下,看到星星,看到布满星星的夜空,看到因星星照耀的不一样的天幕。从而,以旁观者的夜空、天幕间接洞察当局者的星星,了解星星闪闪、亮晶晶的美学特点。 二、旁听音乐的感情基调,洞察音乐真相 一首歌或者一首曲子,其旋律都如过山车跌宕起伏。我们有时喜欢听它的平缓部分,有时喜欢听它的高潮部分,有时则喜欢它的尾音处。但音乐的感情基调是一脉相承的,贯穿整首歌曲旋律的始终,不可被割裂分离。但似乎我们忽视了这

4、一点,总是将音乐分成很多个部分,进而依个人喜好分出下中高等级,音乐变得支离破碎。这极不利于对歌曲感情整体的洞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忘记自己的喜好,置身在旋律之外,整体全面地旁听音乐旋律,从而破解音乐感情基调的密码。 歌曲不像蚯蚓被分割成一段一段还可以成活,它生命的延续是靠整体意义上的联系才得以实现的。可以说,它的感情基调是气脉相通,不允许被阻断和割裂的。所以教师要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唱一段,让学生学唱一段的方法,将音乐看成一个整体,让学生摆脱成见,置身之外旁听音乐的整体感情基调。如在欣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学生可能更喜欢听渗透着码头工人悲苦心情低沉的音乐旋律,也可能喜欢码头工人奋起高昂激奋的音乐情调

5、,又或者可能喜欢听作者聂耳自发的同情的感情旋律。但无论哪种,这些渗透着感情的音乐基调浑然一体,支撑着这首歌曲的灵魂,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忘记喜好,在旁听的过程中,将整体感情联系起来,并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从而实现对音乐整体感情的把握。 三、旁说音乐的创作背景,洞察音乐真相 音乐常常被当成一项神圣、诡秘、捉摸不透的艺术,被我们束之高阁。于是,我们便无法知道它的感情目的、艺术魅力,甚至是思想内涵。我们单纯地身在音乐形体空间中,而没有站在更高的领域俯瞰关于音乐的一切,所以音乐成了一个碎片,成了千万块拼纸中的一块,使我们看不清它要表达的具体内容。因此,作为教师要适当地应用“旁观者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摆脱

6、音乐一个碎片的限制,站在制高点,看到山外的云,也就是音乐之外与之发生联系的东西,从而洞察音乐真相。 仍以码头工人歌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歌曲的同时,还要让学生从音乐之中抽离出来,全面客观地看到歌曲之外与之发生联系的东西,并利用这些东西更清楚地看到音乐的本质。与音乐联系密切的东西有很多,音乐创作背景是其中一项,它是创作者灵感的指向标,是音乐作品产生的初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旁观者角度”叙述创作背景,让学生看到音乐产生的力量源泉。聂耳冒着白色恐怖的危险,亲眼目睹了九江码头工人劳作的悲苦。他们身担重物,吃力地挪着脚踝,并发出吼声。此情此景震撼着聂耳的内心,创作了这一作品。 旁观者的态度并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它只是为了摆脱当局者的困惑,置身事物之外,以客观全面的视角审视眼前的事物。它不仅是人生生活意义上的哲学,也是一项课堂教学的方法论,教师如能运用得当,必将在课堂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