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5632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后,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观察和实验,用归纳、类比和猜想等合情推理的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本文基于此对探究式教学的步骤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的创设,是探究式教学的开始,也是探究式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探究教学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设疑,即创设一种针对学生学

2、习的诱因,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欲望。数学情境的创设应以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依托,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其素材可以源于生活,源于数学自身,还可以源于其他相关学科,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在此过程中,学生不能单独的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解决问题时,就能引起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创设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二、设计研究性课题 探究性教学目的是发展学习者自身的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学生在

3、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设计好的恰当的素材,对创设情境中的问题主动地、持续地探究。其形式可先自主探究,然后分小组(24人)共同探究。一般程序为观察试探思索猜想证明,这种程序适用于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的过程教学,注重发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的培养。另外,要适时地渗透一些合理推理,充分地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猜想”,可被视为学科探究活动的基本方式,表现为思维主体从一定已知出发,利用非逻辑手段,直接获得猜想性命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该环节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接触点,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学生的学习机会由潜在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使学生置于探索情

4、境之中,明确探索方向,尊重他们的独创精神,同时重视他们的相互交流,采取学生独探和小组共探方式,促使他们的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其中独探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发挥才智,而共探则进一步丰富了思维,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 三、协作交流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不同的人看到的事物面不同,因而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标准的理解。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达到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的效果,而通过学习者合作交流可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相互之间思维的碰撞也必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在协作交流中,要重视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

5、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习过程中越会不断产生“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等问题,其思维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自觉,也就越利于问题的发现、发展和问题解决,反过来又能较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合情合理。合情合理主要包括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它是利用一般化、特殊化、类比和归纳等进行猜想、质疑和提问,通过对一个情境或给定的问题寻求结论、探究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条件、隐藏条件、隐藏结论、寻求关系、改变关系、转换问题、分解问题等,从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思路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善于

6、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它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的方法。通过反思给学生带来原有认知对新认知的反馈信息,可以使学生强化正确的认识,纠正理解上的错误,对问题达到教深刻的理解,形成一个更加丰富的整体认知结构。它包括学习者对活动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反思,对自己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规律或思想方法进行反思;对结论或过程中的错误进行反思;对问题的理解和引申的反思等。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会伴随学生的自我反思,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反思都会伴随学生的自我反思,但是,这只是一种自发的反思,而且不同学生之间反思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若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对反思的所得展开交流,则有利于认识的深化与认知结构的完善,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进行深层建构,并探究新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