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6182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数学课堂问题情境设置法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笔者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经过尝试和摸索,认为以“问题情境设置”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教学实践,就设置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略谈几点粗浅看法,供同行商榷。 一、直接了当法 老师可就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提出一个问题,如教学“同底数幂的除法”这一内容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种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8K,一个储存量为26M(1M=210K)的移动储存器能储存多少张这样的照片?”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容易列出式子(26210)28,如何计算呢?问题很自然地过渡到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单刀直入,一针见血,易引

2、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更为热情。教师也可就教材中的某些知识点提出连续重叠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求知欲望,并开拓了学生思维。 二、感性材料迁移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一些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的经历过,所以当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典型意义的直观背景材料时,他们往往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数轴”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课前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把有刻度的直尺,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对各自制作的直尺互相交流,加以比较,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直尺的长短,宽窄以及材料等因素是无关紧要的,而最重要的是要把尺做的直,至少是有刻度的一边要直,然后

3、确定一个刻度为起点(“0”点),接着按确定的方向依次标上刻度,写上相应的数字,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舍去宽窄的直尺,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给它标上刻度,如何确定“0”点,通过动手做,动脑想,来认识数轴的本质特征,给原点的选定,方向和单位长度赋予丰富的生活意义。学生对数轴概念的理解,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也较深刻了。 三、以旧引新法 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过程中,以旧引新,借题发挥,为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牵线搭桥。例如“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用已学习的代入消元法解方程组 3x+2y=13 3x+2y=15 要求解后各小组交流,观察解答过程,随后提出问题你

4、发现消元后新的一元一次方程3x+3x=13+5与原方程组有何联系?这方程组不用代入法也可以消元吗?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发现只要把方程组中式与式相加,即可得到3x+3x=13+5,从而达到消元的目的,至此,笔者将课本中的讲授加减法,改为学生发现法,进而去探索方法的适用条件。 四、生活故事激趣法 通过生活中的趣味事实的叙述来设置问题情境,既激趣,又达到寓德于教之效果,如在讲“众数,中位数”时,笔者首先引入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某商厦张贴巨幅广告,称举办“真情回报顾客”活动,共设置奖金20万元,平均每份奖金200元,一位顾客幸运地抽到一张奖券,奖金为10元,她调查周围正在兑奖的其他顾客,一个也没有超过50元,

5、她气愤地找商厦领导评理,商厦领导说不存在欺骗,并向她出示下面这张奖金分配表 奖金等级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四等奖 五等奖 奖金额(元) 10000 6000 100 50 10 中奖人次 3 10 87 350 550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并回答下面问题 (1)商厦领导说平均每份奖金200元,是否欺骗了顾客? (2)这一说法能够很好地代表中奖的一般金额吗? (3)以后遇到开奖问题,你会更关心什么? 上述问题一提出,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算的算,议的议,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讨论 学生A老师,平均每份奖金200元,没有欺骗顾客。 学生B不对,我认为欺骗了,因为200元根本不能客观地反映

6、中奖情况,因为把一等奖特别大的奖金放在一起计算,就把整个中奖平均金额提高了。 学生C因为奖金50元,10元占绝大部分,根本不是平均200元,高金额奖项只是一小部分。 在此情境基础上,教师适时的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众数、中位数,并根据所得的概念,继续引导学生理性概括,归纳统计指导应用。 五、观察法 对于几何图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等知识,教师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和演示实验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根据其中所包括的知识点提出疑问,不仅直观性强,而且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直觉有很大的作用,从而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像力,例如教学“正方形”时,可用三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作演示

7、,第一个平行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第二个为矩形,第三个为菱形,通过对这三个平行四边形的运动变化情况的观察,问(1)平行四边形经过怎样的运动变化成为正方形?(2)矩形经过怎样的运动变化成为正方形?(3)菱形经过怎样的运动变化成为正方形?由此分析总结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六、要点诱思法 对有些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教师通过归纳以要点的形式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a、b、c,且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我们应加以鼓励并欢迎学生的创新见解,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问,学生

8、答的被动局面。 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并非仅此几种,还有如分析比较法,反驳设疑法,铺垫法等,但不论何法,教师在设置时,不能仅仅是举几个例子,问几个问题,而是要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创设成若干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使整堂课气氛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灵活性、探索性和科学性。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中,教师应立足于所设置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反思的过程,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创造的苦与乐,从应用需要出发创设与已有认识冲突的数学情境,促使学生应用数学看待观察问题,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