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6544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获得数学上的发展。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将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分析了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其次,深入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分层教学的核心是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让成绩优秀、中等、学困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终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本文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分层

2、教学进行探讨。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教育界很早就开始提倡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来进行教学,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适度的帮助来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或者完成学习任务。从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来看,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采取传统的“平行分班”,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潜在能力、基础知识状况、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长期下来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另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再加上中考的压力,很多教师都偏爱“尖子生”,把很多的精力和时间都放在这些“尖子生”身上,造成其他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与新课程标准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3、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将他们的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1.学生层次化 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数学基础之间的差异,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特点、生理特点,按照352的比例将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类。在编排座位时,最好由四个学生(1个学困生、2个成绩中等学生、1个成绩优秀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以便能够“优势互补”,便于竞赛、提高、交流、辅导、讨论。教师还可以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实时对学生成绩层次进行升降调整,最终达到“扩

4、大成绩优秀、成绩中等的人数,减少学困生的人数”的目的。 2.课堂提问多采用讨论式、启发式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切忌采取临时性、随意性、盲目性提问,切忌采用简单提问,如,“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在对课堂提问进行优化设计,应考虑(1)因人施问,要根据学困、中、好三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提难度大点的问题,学困生可以提难度小的问题,务必让学生能够在回答问题时得到肯定,学习情绪也能够得到调节。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知识点时,首先要设定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共同教学目标“要对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掌握,同时将其应用于简单数学问题的解答

5、中。”其次,根据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三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其提出相应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具有推导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能力,同时要熟练地将其应用到一些综合性、灵活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解答中”。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具有理解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能力,同时要将其应用到一些稍为复杂的问题解答中”。学困生要“对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的推导过程加以了解,同时要将其应用到一些简单的问题解答中”。(2)因材设问,提问不是重点,关键要通过提问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负责,深入钻研教材。 3.作业分层 作业既能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够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效果

6、进行反映。所以,应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不同题量的多层次作业,以便学生进行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多做有一定综合性、灵活性的题目及基础作业;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业以基础性题目为主,同时做少量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学困生只做基础性作业,这样一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完成作业,进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作业批改上也应该做到多层次化,成绩优秀的学生以互改、抽查的方式为主;学困生要尽可能面改,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予以讲评、反复训练。例如,在教学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后,可以设计以下一些作业 对勾股定理要熟记。 矩形的长为12,周长为34,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要求学困生只需要完成题即可;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完成题,在此基础上选择完成题;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全部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