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48130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的思考 摘要 高职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教师可以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职院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教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进程,为教师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培养主动服务意识,搭建信息互通平台,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人才交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种兼具高教性、职教性、地域性等三方面特殊教育类型,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以满足所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发展方向,成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列出了6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

2、德规范,服务社会是其中之一。高等学校除了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还要面向地方经济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对教师而言,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除了能上好课、做好科研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地方经济主要体现在为地方经济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教师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开发能力,其科研工作深入、实际地分析研究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情况,将许多科研成果直接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与管理当中,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高职院校教师积极通过项目研发与攻关、技术指导与服务、成果推广与转化、政策与技术咨询、意见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人员培训与挂职等一系列形式,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

3、要贡献。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衡量一位教师的能力高低,考核一位教师的工作完成量,主要还是从教学、科研角度来评价,很少涉及到社会影响力,忽略了教师对地方经济的重要作用。所以导致一些教学科研人员深居于象牙塔,热衷于发表论文、出著作、成果报奖、晋升职称等,缺乏将成果推向社会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还有部分教师怀有知识分子的清高情绪,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放不下知识分子的架子,不能主动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而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只侧重年度科研工作量,以及相应的奖惩标准,这样的考核管理办法容易造成高校教师只是从完成科研工作量的角度来做所谓的科学研究,并没

4、有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造成科研成果往往脱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针对以上现象,学院管理职能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外部环境和办学条件,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融合进程。一、强化服务地方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念高职院校教师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观念,切实转变那种拘泥于校园内的观念,强化科研服务地方社会的功能,坚持科研工作的实际性和应用性,树立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二、积极搭建教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互通信息机制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应积极搭建互动机制,协调好教师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互通双方信息,寻找共建模式,实现双方共赢、协调发展。一方面,高校要及时、全面地了

5、解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并快速适应需求,调整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发展也需要全面了解地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科研进展情况,以掌握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水平。三、制定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管理办法,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高职院校教师等理论研究人员与社会上有实战经验者是教师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学院应积极制定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管理办法,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人才交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实践部门挂职锻炼,对实践部门从理论研究角度进行调研、指导,同时也可以深入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发现提高自身不足;另一方面,鼓励社会上的企业家等具有实战经验者走进校园,作为兼职教师教学实践课程,传授实务知识,更新高校教师结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教师走出校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接与交流,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畅通教师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联系渠道,让教师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的智囊团,为教师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创造条件。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地方经济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Y201019252)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原工作于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组织人事部,硕士研究生,讲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