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3259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网络条件下的课堂教学 本文论述了多媒体网络及其优势,以及在网络环境下的生物教学设计原则和应注意的问题。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生物课程的教学策略。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策略。三、以课题驱动为核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的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以任务驱动为手段,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中专、中学生物教学实际,可以理解为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生物知识的协作学习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

2、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被动的知识信息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笔者在所开设生物课中,利用我校的校园网络设施,在学生已基本掌握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尝试以局域网为载体、广域网为资源,以任务驱动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的教学策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作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任务驱动下,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所提供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生物学知识为内容,以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为载体,在完成生物学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主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知识的建构,也培养了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以问题驱动为中心,探究基于

3、网络环境下的生物学课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与选修课不同的是,生物学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具有内容要点更具体、任务更明确的特点,而且不可回避的是知识量的掌握和巩固率与升学考试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和策略构思时要充分考虑到其课程特点。由于新课程计划将含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课程列入必修课程,所以本目所指的必修课特指生物学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在下目另有阐述。我们在策略的构思中仍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立足课堂主渠道,以生物学基础知识为内容,以基于局域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为手段,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 (二)是要注重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起的作用。笔者在探究实践的初期就曾简单地以提

4、出问题和提供材料为手段,在进行简短的开场白之后就由学生驱机上网,浏览材料和回答问题。诚然这同样也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目标中所设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在形式上也从纸质教材和黑板的组合完成了向投影和网络等多媒体平台的转变,但在学习的本质上没有发生应有的变化。几经实践之后,笔者逐渐对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教师在此类课堂教学中所扮演的不仅仅是“主持人”的角色,而应该起到整个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因为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材内容和参考资料的发散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思维过于分散的现象,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维也纳体系的“形成-维护-动摇-瓦解”的

5、过程,一步步启发学生理出所有分散的知识点的线索,从而建构起整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师者的思路必须是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学习进程,在启发的过程中引导和带动着学生的学习,及时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 予以疏导,从而体现出本课堂教学研究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三、以课题驱动为核心,探究基于网络环境的中专、高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生物学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学习和活动中选择、确定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最主要的特点一是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探究和亲身体验,二是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情境性问题的

6、解决,三是强调学习者在活动过程获得生活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以其丰富、快捷的特点,迅速成为研究性学习中重要的手段和媒体。本文中所指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以课题驱动为核心,利用网络手段获取和交流资料,或运用网络条件远程交流、进行协作学习的方式。生物学学科以其内容丰富、涉猎领域广泛的特点,在选题时倍受学生的青睐。数年来,笔者直接参与和经历了本校和广域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探究。 以获取资料为目的的简单网络运用,这是最初最浅的方式。网络资源的丰富快捷和多样化的特点十分适合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课题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除使用“google”、“百度”、“雅虎”等常用的搜

7、索引擎外,生物学专题网站也是最受欢迎的地方,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这类专题网站为数尚不太多,其中较成体系而又特色鲜明的有中国生物学博物馆。更深一点的可看生物谷网站。 四、在教学策略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落实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是现阶段开展的各项教改的共同任务,也是本文所阐述的探究活动的主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在探究中专、高中生物学教学策略的实践中,笔者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无论

8、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WebQuest主体和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 同时,在上述的教学实践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研究性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要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该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二)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

9、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下转240页)(上接239页)学手段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中学、中专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生和教师中的普及,技术层面的问题已基本不再作为整合的障碍之后,整合的理念和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就成为课题研究能否深入开展的决定性因素。网络环境在教学中的作用从简单的电教观到工具观,直到近来有学者提出的学习环境生态观的不断发展,正体现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在观念的障碍扫清之后,对于网络与教学的结合方式上存在的“简单的相加”

10、或“完全的替代”等认识均是十分不利的。在提高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为就生物学学科的教与学而言,整合表现为以师生的基本技能和网络环境为前提,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中专、高中生物学课程计划为依据,将与生物学相关的信息资源(包括广域和局域环境下现成的和教师自制的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地“融合”,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正确理解和运用行动研究法 “所谓行动研究是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对象是学校中的问题,其研究人员是学校的教职员,其研究的目的是改进学校的各种措施,其重要性在于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柏莱克威尔S.Blackwell)。”在充分考虑了本策略探究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特点的基础上,笔者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以解决中专、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要求行动者(学生)参与研究,研究者(教师)参与实践,根据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作为研究手段,拙以为在探究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把“行动”与“研究”结合在一起,在行动中发现问题,运用调查、观察、测量、统计等各种手段,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边研究、边实践、边改进。这是研究活动的共性,旨在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与调整,遵循螺旋上升的规律,形成一个个循环,不断往复,以期达到探究的目的。第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