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6280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藏族民间舞教学应突出的教学要点及创作和发展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令人瞩目。藏族民间舞是藏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组成部分。它以动态形象直接反映了藏族民间舞蹈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和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的各种藏族舞蹈类型。在西藏、青海、四川、云南和甘肃各藏族区由于受文化、宗教、语言、风格、生活习惯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各地舞蹈各具特色,舞种繁多,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必然内在联系,存在着共性。如在舞蹈表现的形式内容、基本形态和基本动律上都有许多相同或相近的地方。那么我们在藏族民间舞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藏族舞

2、蹈的共同的舞蹈文化内涵与基本风格特点,同时又能准确认知区分和把握各舞种的差异,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当今的藏族民间舞教学中应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一、藏族舞蹈文化教学与藏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是表现藏族民间舞风格与内涵的根基 藏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有广大藏族群众在长期生活劳动中逐渐形成体态、动律、节奏、风格以及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它以其特有的动态形象展示了藏族人民的信仰崇拜,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同时产生着传播藏族文化的社会效应,因此在藏族民间舞教学中仅靠形体艺术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今天,我们在综合大学培养的应该是多方面的舞蹈文化艺术人才。所以,必须将藏族舞蹈的文化传递和

3、舞蹈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达到舞蹈技能和舞蹈文化的全面掌握。因此,在综合院校,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授课藏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首先应该注重和加强舞蹈文化的教学,应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不同程度,将藏族文化历史、民族风情、舞蹈的基本概况,主要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特点等对学生做一大概的描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启迪,引导学生步入规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逐步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各类藏族舞蹈普遍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更好地掌握各类舞蹈的风格技巧。如,青海玉树的“卓舞”与“依舞”,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边歌边舞,体态自然松弛,舞蹈粗犷、奔放,双臂动作幅度大,形成了玉树地区独有的民族风格。但它们之间又因为表现内容和形式

4、及着装方式不同,在动律和风格上存在着差异。“卓舞”分“曲卓”和“卓”两大类,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舞蹈动作粗犷潇洒,热情奔放,刚柔并济,舞蹈动作幅度大,脚下主要有点、勾、踢、踏、跺、悠、跳、转等舞步,音乐动律的节奏变化丰富,独具一格。“曲卓”大多是表现宗教内容的男子群舞,表演庄重严肃、深沉、凝重、舞蹈动作刚柔并济,双臂摆动及下肢屈伸幅度大,风格独特,充分展示出藏族群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卓”则是表现歌颂家乡美好的雪域山川和幸福生活,住院家畜兴旺,庄家丰收等内容的男女分列集体舞。舞蹈热情粗犷、舒展奔放,边歌边舞,脚下动作灵活多变,多用“双跺”、“胯端腿”、“跳点步”、“跳转”等,音乐旋律及节奏丰富多彩

5、。 “依舞”是藏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古老的,老少男女参与,自娱性、随意性较强的圆圈集体歌舞。“依”分为过依,侬依,巴依,多依,群依,热依等,在大型节庆活动演出时,以序舞,正舞,大圆舞的程序演出。舞蹈的动作与技巧来源于生活劳动中的骑马、狩猎、赶羊、打场、挤奶、剪羊毛、打酥油等姿态中吸取提炼而成的。其特点是载歌载舞,男女轮番对唱,有领有合,舞蹈热情奔放,上肢动作灵活多变,流动性强,膝部连续的小颤贯穿于舞蹈始终,歌舞节奏由慢到快,动作多以跳、踏、跺、转等组合形成的,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以上举例中可以看得出不同的舞蹈中有不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以及情绪、情感和风格特点,那么在进行藏族舞教学中,应

6、根据所推课程的内容进行具体分类,舞蹈文化理论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舞蹈教学,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同时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心境训练,从启迪、诱导传递给学生特定的民族精神,从情绪、情感中入手,使他们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和捕捉藏族舞蹈应有的心态、体态、气质、韵律和节奏,即达到先动之以情、在牵动之心、后体现与身体之效果,真正达到内在心理动作与外在形体动作的完美统一,使其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体态与屈伸的训练是学好藏族民间舞的基础条件 舞蹈体态是通过人体所体现的一种运动的“姿态”。民间舞蹈中舞姿和动作过程都会因为体态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完美的程度。因为体态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

7、化内涵,显示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同时体态也决定着运动节奏及舞蹈风格。民间舞的体态,不仅作为静态存在,而且是具有动感的存在体,体现在动律、节奏和姿态上。无论是自然人体还是舞蹈体态,归根结底都是受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社会历史中形成的。那么为什么在各类藏族舞体态特征中都带有懈胯、弓腰、曲背,身体重心前倾的特点呢?这正是因为虔诚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情感,加上地理环境,劳动,生活习惯等因素,形成了藏族在日常生活中,弯腰、弓背全身自然松弛的体态,同时又因这种体态决定了藏族民间舞特有的舞姿韵律,风格和节奏。因此强调和注重体态的训练是掌握好藏族民间舞的前提。 “屈伸”是各个民间舞共有的一种舞蹈动律,但在藏族民

8、间舞中最具特色,无论是锅庄、弦子、踢踏、青海的“卓舞”“依舞”“龙鼓舞”均离不开屈伸,只是屈伸幅度的大小,节奏快慢不同而已。如锅庄、卓、弦子等舞蹈的屈伸特点是大而慢的屈伸中始终贯穿的小颤膝,而踢踏、依、堆谐等舞蹈中贯穿着小颤膝,这与各区域的生活习性、服装、服饰及舞蹈道具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类节奏屈伸的训练,达到膝部的柔韧性、连贯性和控制能力,以达到藏族舞蹈对膝部松弛、灵活的特殊要求,为学好藏族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搞好胯、肩、手臂的训练是学好藏族舞蹈的关键 脚和点,跳,踏,跺,膝部的屈伸,胯部的懈与开关,拧及肩部的绕与摆,自上而下传导形成的姿态,动律和节奏,构成了

9、藏族民间舞特有的艺术风格,离开某一部分都会使舞蹈风格及感染力受到极大的影响。而“胯”、“肩”、“臂”的动律和姿态直接决定着舞蹈动作的协调与美观。因而搞好胯、肩、手臂的训练是学好藏族民间舞的关键。 (1)胯部训练“胯”泛指人体的中段部位,人体靠它支持上身和保持站立与行走姿态的稳定与平衡,“胯”具有屈伸、内扣外开、上下左右旋转的作用。在藏族民间舞蹈中,胯部动作灵活多变,它与“颤膝”一样,几乎贯穿于各类藏族舞蹈当中,形成了藏族舞蹈特有的动律和曲线美。 如在传统的弦子舞和以弦子为素材编排的舞蹈中连绵不断的“懈胯”、“挤胯”等大幅度的胯部带动腰部的动作形成了抒情柔美、轻盈舒展的鲜明特色。在“卓”、“依”

10、舞中,则又是在“懈胯”的基础上,开胯、关胯,左右前后“拧胯”带动腰部及上身左右摆动或转体的动作更为典型独特。可以说“懈胯”与“胯”部动作是藏族民间舞的整体风格中的内部核心,在舞蹈的美感和风格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胯”部地动作的训练,并不断丰富训练内容,使学生胯部运动能力和掌握藏族舞蹈风格韵律的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肩部训练肩部动作的训练在舞蹈中起着增强气质和表现力的作用。藏族民间舞蹈中肩部的“绕摆”充分展示了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豪放的气质,也是藏族舞蹈风格之一。如玉树的“依”舞最精彩的上身“绕摆”翻身的动作,它是以腰为轴,以肩的“绕摆”带动大臂、小臂以及手腕舞动长袖,运用

11、大幅度的划圆动律,以及胸腰和大腰上下左右,前后翻转,灵活自如,轻松潇洒,热情奔放,如流云飞袖,使人眼花缭乱。这正是舞蹈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和动作风格的魅力所在,所以,肩部的训练尤为重要。 (3)手臂的训练手和臂是舞蹈肢体语言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舞蹈中可以说是最灵活、最具有表现力的载体。它在人体的曲线、动作的韵律、舞姿的美感、舞蹈语言等方面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藏族民间舞蹈中“手臂”的运用可以说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不同的舞蹈,手臂动作也各具特色,藏舞中还有许多动作是同手同脚,如果不进行认真的训练,初学者很难手脚协调,觉得很别扭,但就这种顺拐的动律形成了藏族舞独具的风格和美感。又如藏族普遍

12、的长袖舞,都是通过臂和手的带动进行“撩、甩、绕、抛”等多种动作,形成精彩的舞蹈语汇。但以上动作如果没有长期严格训练的功底就难以完成,藏族舞蹈手臂也需要像体态一样自然松弛,以大臂带肘,肘带小臂,小臂带腕,腕带指的过程都需要松弛和协调。许多动作还需要一定的爆发力,如果没有手臂肌肉的训练,很难达到要求。所以我们根据不同藏族舞蹈的需要进行手臂的表现能力和与身体其他部位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使其达到协调统一,增强舞蹈感染力。同时在教学中还可以吸收中国戏曲中“水袖”的长处,不断提升藏族长袖舞的表演技巧。 四、藏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发展 (1)内容上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的气息。 要着力塑造当今新的人物形象,反映广大群

13、众的理想、愿望、思想和感情。为此,我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群众感情脉络的审美意识的变化及要求,使我们的作品具有时代的气息和民族的精神。否则我们就会脱离群众、脱离生活,作品也难以引起群众的共鸣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我们要以新的观念对民族舞蹈进行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并赋予它以新的内容、新的思想、新的感情和新的艺术精神。 (2)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审美意识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艺术,也是民族的思想、情感、习俗、观念等艺术化的形象反映。曾有专家指出“舞蹈决不能离开民族意识而存在”。因此在研究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应将每个民族的特征与民族的审美意识相结合,熟悉他

14、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趣以及信仰、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等,从而把握民族舞蹈自身的特征。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长期活跃于民间世代流传。从原始氏族社会舞蹈活动开始,民间舞蹈便以其自娱自乐的群体方式,表现劳动者进行狩猎、捕鱼、耕种等劳动和部落之间的战争的生活,以及祭祀占卜等功利目的。原始社会的先民在文字语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往往借助歌舞艺术,以表达彼此的感情,因而一动感情就不知不觉的手舞足蹈起来,使舞蹈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形象化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舞蹈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无数艺人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传统舞蹈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创作更加丰富多彩。不论它反映的思想内容

15、具有何等的深度,但其形式决不能脱离民族特色和民族传统审美情趣。只有生动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们的思想、愿望以及所蕴含的情感,并力求使民间舞蹈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上得以发展和提高,进而形成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 (3)在风格上要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新的韵律。 给民族民间舞蹈注入现代意识,除了在内容上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在形式上具有民族特色以外,关键还要做到语汇的出新。近几年已有不少舞蹈工作者做了尝试,他们把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触,所引起的种种现象,通过自己的感情和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进行组织安排和艺术加工,运用了现代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技巧、手段创作出具有时代

16、特征的艺术作品。这使得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从理论研究到舞蹈创作,都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采和鲜明的时代气息,看到了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不断发展和延伸的希望。如藏族女子集体舞酥油飘香在创作中一反过去的藏族舞蹈的常态,把新舞蹈语汇和民间舞蹈的基本风格融为一体,使它既是民族舞蹈的风格又展示了一种富有新意的舞蹈语汇,同时通过这种语汇把当今藏族妇女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示出来;藏族舞三人舞牛背摇篮在一个藏族小姑娘与两只牦牛之间展开,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幅色彩凝重的高原牧歌画面。编导以独特的审美视觉截取了藏区牧民与牦牛一天的游牧生活,以洗练生动的造型、动作揭示了藏人与牦牛与大自然和谐美好,

17、相互依存的关系。当今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规律的作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现象,藏族的踢踏舞元素和爱尔兰大河之舞舞蹈元素想加的方式创作编排完成了所谓的藏族踢踏舞蹈。我认为这种手法和方式是不符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规律,这种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和发展会使民间舞蹈的风格串种,特点模糊,直至不伦不类。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创作上和优秀的舞台民族民间舞作品所应具备的品格中所提到的一样,保护民族特色还是第一位,应该多存异,少求同。当然民族民间舞在它作为综合性的训练手段时可以求同的。适当运用舞蹈技法为我所用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舞台形式更丰富的有效手段。只有结合本民族民间舞的不同表现形式,有选择地适时加以技法

18、的运用,而不是生搬硬套,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民间的教学创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为民间舞蹈赋予新的生机,才能适应当今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需要。 所以我们要知道在过去的藏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各院校老师和专家们,各自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多,许多老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天根据自己教学的体会,粗浅的认识,阐述了藏族民间舞教学和舞台创作需解决的问题。在藏族民间舞教学中,步伐的训练也相当重要,因为各种藏族舞蹈都有极其丰富的脚上动作,风格,动律,节奏都不尽相同。如踢踏和卓舞就完全不同,因此,也需要强化训练,但如果没有前面所讲的心态,体态,膝部的屈

19、伸,颤膝及懈胯这个前提,脚上动作也就失去了协调性,无法表现其风格特征及韵律。因而,只要抓住了以上重点,其他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扩大知识面,认真研究和分析各民间舞蹈的文化、历史、风格特点、及发展趋势。在组合的编排和剧目的创作上也应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真正起到继承和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与方法步骤,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样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在藏族民间舞蹈中真正达到完美、和谐、统一。 民族民间舞作为一种艺术,要与时俱进,要在继承中发展,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创新首先要从教学起步,通过教学不断赋予民族民间舞以新的生命力,使民族民间舞永远被前进着的社会民众所接受所喜爱,使中华民族民间舞艺术的奇葩永远绽放于世界艺术的教学百花园中。 第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