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663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试析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 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当今思想道德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儒家社会生活中对非伦理性关系的对象之关爱与诚信的缺弱,是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的文化根源。解决这一不足的措施是在高校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因其是当前最好的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历来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然而考察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却发现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存在较严重的相悖现象,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对称

2、现象是其主要特征。研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矛盾现象以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对于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无疑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是一个客观现实 (一) 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 与大学生公德践履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很多,现摘其要点叙之 首先,关于严己宽人的理念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是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只有严格约束自己,才能使自己选择正确行为,不断实现道德的完美;而在对待他人问题上,在坚持道义的基础上,则应该宽厚友爱,与人为善。这就是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人己道德观。严以律己,就是要不断约束

3、自己、反省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促进自己的道德完善。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1尚书指出“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全面),其待人也轻以约(简略)。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2中国传统德治思想强调以推己及人之心去对待他人,这样才能消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改善人与人的关系。 其次,关于诚实守信的理念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以信义作为连接人与人的关系的精神纽带,强调人无信不立,诚信无欺就成了人际交往的前提。一个人要做到诚信无欺,一是要重信诺,讲信用,守合约。“以信接人,天下信之。”3“可终身而守约,不可斯须而失信。”4二是要不欺人、不欺己、

4、不欺心,不允许有欺骗行为,不能欺行霸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鬻于市。”5三是要重义,要以信义作为行为和交往的标准。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就是以信义作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和行为的标准。诚信无欺作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该发扬光大。 再次,关于要有日新之德的理念 要有日新之德,是指人们在忠于职守、诚信无欺的基础上,对于个人修养和职业荣誉的更执着的追求,是人们孜孜不倦、自强不息精神的良好体现。中国传统德治思想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工作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第一,必须奋发向上,积极进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6“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不退者。”7中国传

5、统德治思想崇尚日新之德,就是高扬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二,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绝不能凭一时冲动,好高婺远。“靡不有初,鲜克有终。”8第三,必须勤研精思,广收博采。“业精于勤,荒于嬉”。9“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10另外,学习他人的思想和技艺,对于提高自己的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都表明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性。 (二) 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社会公德行为的总体现状是积极规范、健康向上的,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现代公德意识和较为自觉的公德行为。他们是一个具有较高

6、公德意识水准和较自觉公德行为的新生道德群体。但充斥于大学校园的公德行为失范现象也的确令人深思和忧虑。在公德践履上所表现出来的知行脱节或知行不对称现象是其主要特征,它体现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待个人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淡漠。个人卫生相当讲究,宿舍脏乱却无人打扫。个人信誉未引起足够重视,诚信方面依然不尽人意。如考试作弊问题, 2018年某市7所高校大学生诚信现状问卷调查表明,77.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介意别人作弊。56.7%的被调查大学生根本不相信有从未作弊的大学生。论文抄袭、剽窃已不再是个别现象了;11少数学生借款贷款不偿还;毕业生推荐材料弄虚作假等现象。言谈举止方

7、面,表现出语言不美、举止失范。对待公共财产方面,则是损害公物或据为己有,典型的表现是在书桌、椅子上刻划,用涂改液等在上面乱写乱画。对待环境和能源方面,表现为乱扔废物,节俭意识淡薄。在观察、走访的一些学校中,校园公共区域内特别是教学楼门口,扔弃的烟蒂和吐出的痰迹随处可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比较正确,对道德行为的把握比较积极,有比较正确的现代公德意识。但是当代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现象,对于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大学生一方面表示“非常反感”、“坚决反对”,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在他们身边“很普遍”或者“普遍”存在着。且其中一项

8、调查结果显示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加义务劳动,但又不能立足于日常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文化根源 导致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在讨论上述缺失公德的现象时,一些学者常常把它归因于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利己主义的膨胀。毋庸置疑,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些因素对于当前道德失范的影响。但从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度层面看,儒家伦理的深远影响,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根源。 儒家以血缘的家庭为基础,通过宗法原则宗统与君统一体(家与国同构),又通过文化原则进礼乐则进华夏,将家庭、国家、民族(华夏或中华民族)这三个现代社会理论中具

9、有不同意蕴的社会群体形态,赋予相同的伦理性质,视为是完整社会结构中层级次序有别的伦理共同体。然而对于儒家来说,这个伦理关系网络既是实现认同的途径,也是形成认同的界限。儒家不能认同社会生活中离开伦理性关系的个人独立存在和人际关系存在。儒家的道德实践必须首先对他人之个体或人际之关系有伦理性的认同和定位,然后才能有自己的道德的感情和行为的释放。公共生活领域的超越伦理或非伦理性独立个体和人际关系,使儒家在这里发生认同的障碍,表现为诚信不足,关爱缺弱。 毫无疑义,诚信和关爱是公共生活领域德行的理念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儒家道德感情和行为的释放,如孟子所说,“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是以家庭为起点

10、,沿着由家庭(血缘认同)向国家(宗法认同)、民族(文化认同),由伦理领域向拟伦理领域而渐次展开的。儒家真诚地相信,或者希望,这个充实生命、完美人生的开放而无垠的展开过程,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能实现。应该说,儒家的这种对人之生命和生活展开的设计,是符合人性的,完全理性的。然而,人类毕竟是处在存在着许多匮乏和自身局限的生存环境中,儒家的伦理理念和道德理想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所能产生的道德力量,对于多数人众来说,在儒家社会生活中的家庭这个伦理位置上,就消耗殆尽。实际上,正是儒家社会生活中公德心对非伦理性关系的对象之关爱与诚信缺弱的情况,使得不仅十分注重伦理问题、而且积极提倡社会公德的儒家思想,最终流露出重

11、私德、轻公德的伦理倾向;同时,也正是由于儒家伦理长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国人的道德生活,才会最终造成那种一方面特别注重家庭、个人私德、另一方面却又相对轻视社会公德的反差现象。从而大学生公德践履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现象也就不难理解。 三、在高校中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解决当代大学生公德践履 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理念相悖的有效途径 解决社会生活中公德心缺弱现象,其方法和途径不应该是单一的,应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社会改造工程。这项工程既是系统的,又是长期的。对于大学生来说,教育尤其是大力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将现代社会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外在的

12、强制力量逐渐内化为大学生的积极认同和自觉践履应是主要的和容易产生实效的手段和途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当前最好的具有公德意义的文化资源。 “八荣八耻”荣辱观从根本上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取向,确立了公民在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等方面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涵盖整个社会而又高度凝练精辟,是道德领域的根本规范、根本尺度、根本标准,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公德、社会风尚规范。可见,“八荣八耻”荣辱观在维护社会公德、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有着重要作用。 “八荣八耻”荣辱观是一个具有本质性的问题,它既关涉个人内在

13、素质的自我提高,又关涉社会整体的风气建设;既要求个体的内省,又要求群体的互动。荣是社会给的,辱也是社会给的。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才能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才能凝聚人心、提升境界、激发活力,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说,不论是公德建设,还是私德涵养,都离不开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参与。个体既是私德的涵养者和承担者,又是公德的践履者和建设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实际上是在叩问每一个个体的灵魂,召唤整个社会的良知。知荣明耻,重在实践。“道德者,行也”。如果只停留在道德认知而不付诸行动,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地为荣拒辱,那么荣辱观教育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作为大学生应该自觉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自己,修正自己的道德品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