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7696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策略 内容培养语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也是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效果始终不如人意,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一些教师把语言的要素、语言的规律、语言的知识置于语文教学的中心地位,忽视了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对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培养语感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对于语感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把语感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一.情感融入,体会语感 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

2、遭遇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抓住语言因素,进行“披文入情”的真切体验,这也是获得语感不可缺少的因素。郭沫若认为字面的色彩和感触同样很重要,“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实在说不出个所以然。所以培养语感也只能用一种体验的方式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联想法。如游子吟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文章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即将远行的人,夜里母亲为自己准备着出行的衣物,灯光照着母亲的白发,仔细的为孩子缝衣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着让学生想象在此情此景下,母亲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自己是那个要远行的人,自己的心情又将是怎样

3、的?此时学生对文章中的词句的理解就不仅仅是从字面意义上体会了。对文中用阳光给予小草的温暖来比喻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就不难理解了。此时学生才能体会文中描写的母子离别的依依不舍的那种浓浓的情意,体会母亲那种无私、伟大的爱。 (二)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把自己置身于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学生的情感便完全融入到文章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此时学生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就会很深刻。扮演角色,体会语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语)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示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加

4、强对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的理解,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情境陶冶,丰富语感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情境陶冶的方式。情境陶冶可以让学生置身在一定的语言情境里,借助语言本身的形象性和语言环境的生动性来感染和陶冶学生,从而产生语言体验,激发语言情感,体悟语言的美学意义,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在具体操作时,主要有两种做法。 (一)亲身体验法。因为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第一种做法是引领学生进入现实生活环境中去,指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在深刻性、宽广性和情感性等方面得到延展和拓宽。如在讲述朱自清

5、的春一文时,文中有的描写春天刚刚到来的词语“欣欣然”、“朗润”、“涨”、“偷偷地”、“轻悄悄”、“软绵绵”等;描写雨的词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笼着一层薄烟”等。对这些词语的学习学生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对生活中细节的细腻观察是很难把握作者的那种喜悦心情的。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感受作者描写的五彩缤纷的春色,以及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二)创设意境法。虽然有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观察,但教学中不可能要求学生为了学习语言而去事事亲历生活。因此,在不方便使用体验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进行语感训练教学时有意识

6、地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情境,制造意境,把间接的生活经验和语感教学沟通起来。或是通过自己语言的渲染和描绘,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想象;或是借助挂图、实物等教具,给学生以直感,勾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和遐思;或是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课件,展现现实生活的某些场景,激起学生身临其境般的真切感、亲近感。 三.营造氛围,培养语感 语文学习过程既是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学生主体情感体验、个性张扬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去主动感知、探究和领悟知识。 (一)排除心理障碍。一些学生对于所读的作品,即使有个人的独特见解,往往也怕说出来会被人耻笑,于是在虚荣心等心理因素的作祟下,

7、那些独到的想法被埋没了。为此,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让学生明白个体文化差异、社会时代背景的差异,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有差异才是正常的,以此来排除学生心理方面的阻碍。切忌惟教科书及某些所谓权威参考资料的结论是听。 (二)倡导民主教学。民主化教学是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创设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环境,学生的原创思维火花就有可能点燃,并形成燎原之势。 (三

8、)提供交流机会。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分析得过于详细,甚至把一些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学生动脑思考的机会也不多,学习变得寡然无味、学生印象不深。语文教学应注重文章的整体性,让学生多思考、讨论、交流。只有思想与思想交锋,观点与观点碰撞,学生大脑中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增强语感。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交流的机会可以每堂课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交流,在预定研讨目标的指导下,争取让学生有交流和展示风采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语感。 四.加强实践,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实践,给学生多提供练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语感。 (

9、一)通过“读”领会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足见阅读与写作关系的亲密。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知,吸收文章的营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培养一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语感,这也正是欣赏文章最基本的能力。这里所说的读,既包含了读的方式也包含了读的内容。读的方式很多,诵读、默读、范读、领读、个别读、集体读、表情读、角色读,等等。不管哪种方式,都是让学生感知言语材料,领悟其中的思想、意义,教学时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读法。除了课本外,还应尽量地让学生阅读一些名家名作,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 (二)通过“说”锻炼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语文里面有个

10、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 正是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只是重视“文”,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结果造成了很多学生不敢讲话,不会讲话,甚至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说”的训练,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并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语音、语调、语量的知识,如何运用对语言进行修饰的知识,在不同的场合如何进行语言转化的知识等等。在生活中、课堂上不断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语感不断形成与提高的过程。 (三)通过“听”玩味体会。听,就是听人说话,听人诵读。听的知识包括对语言的音调、强弱、排列等进行辨别,在此基础上达到对话语的理解以及较高层次的品评。比如

11、听出言外之意,辨别是非,了解说话人的风格等。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声世界,各种声音纷繁复杂,不能说每种声音都有益于培养语感,所以应该让学生多听入情入境入理的话语,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引导、启发的话语都必须规范、流畅、自然,因为这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听听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的发音,以及优秀的主持人主持节目的话语,都是很好的听觉材料,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感。 (四)通过“写”运用提高。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揣摩别人的文章,还要鼓励学生用掌握的语言、文字去记录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学生学习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每一次发现,每一次感动,每一次哭泣,每一次欢笑,每一次受挫,每一次进步,都有学生独特的感受。教师要教会学生用日记、作文等形式捕捉、记录下这些精彩的瞬间。言为心声,“写”的过程是学生自己与心灵的对话过程,其中有他们最纯的思想,最真的情感,学生真情表达的同时语感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慈辉,教师,现居辽宁甘井子区。第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