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

上传人:3d66 文档编号:1858104 上传时间:2019-01-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惊疑” 【中国分类号】G424.21 惊疑,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惊讶疑惑 依据这个解释,课堂教学中能给学生带来惊疑,似乎与文章写作的“设悬”有一些相似。但,本质上来说设悬主要为了吸引学生的眼球,急于读下文,只是一种写作技巧罢了,而惊疑更多地体现的是学生课堂所学内涵丰厚,过程又不失情趣;能力得到训练。实现这一点就需要课堂教学的选点切入精准。 选点就是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选点切入精准了才能凸现课堂学习的厚度,让学生惊讶于课堂学习的收

2、获;才能设计出独特而新颖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疑惑于课堂学习的趣味。这样的课堂教学容易给学生带来惊疑。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尝试,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启示。 一、从文章结构入手来选点,把文章的章法安排手法学透 请看云南歌会的教学创意,你会发现文章结构的学习也能给学生带来惊疑。 课堂活动一、读课文,了解这里的人们“有趣的生活”。 课堂活动二、读课文,理解文章“材料的堆叠美” 课堂活动三、读课文,欣赏描绘“场景的如画美” 这里的“课堂活动二、材料的堆叠美”就凸现了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的“惊疑”。教师从“材料的堆叠”的角度去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结构安排,就极有可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收获丰厚的惊讶。 赏析这篇文章的结构,通常

3、的教学设计是“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多么的清晰呀”。的确,这篇文章结构太清晰了,抛出这样的话题后学生只要对文章稍有熟悉,就可能立即说出“总分”。说的再到位点第1自然段总起一笔引出下文,第2至5自然段分承三个场景,即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歌会传歌。这样的设计只能说是训练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基本能力。 然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训练学生的结构赏析能力到此就可以了吗?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何来因话题的新奇而疑惑?关键是何来学生因获取知识的丰厚而惊讶? 我认为是不大可能的,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往往由多个材料堆叠而成,这些材料包括事例、场景等。多个材料堆叠的好处是容易把人物写得鲜明;把情感蓄积得充溢;把主题

4、表现得突出。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各个材料绝不是简单随意的堆叠,各个材料内部结构形式要有变化,雷同了就有单一的危险,就有让读者读后因乏味而挑剔的可能。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这一知识点学的就比较精细、透彻了。在平日的作文习作中对文法结构的安排应该有更高的认识,操作起来也会得心、自如一些。相信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卓有提升。这样的选点切入应该是有深度的;这样的教学创意也应该是独特的;这样的课堂就叫“厚重”;这样的课堂能不给学生带来惊疑吗? 二、从文章写作手法入手来选点,轻松组织课堂 我以范进中举的教学创意为例,解读这一点 课堂活动一、说说对比。 课堂活动二、品品细节。 课堂

5、活动三、赏赏人物。 教学创意的课堂活动一、二,即“说说对比,品品细节”就是从文章写作手法入手来选点(只阐释课堂活动一)。 课堂活动一的“对比”二字引领学生搜寻众人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嘴脸”变化,让学生发现这些人的变化全因功名在作怪。这无不让学生看到文章描述的社会里的人们人性的阴暗,事态的炎凉。也就是说“对比”二字牵起全篇,并组织学生活动于整篇文章,认识胡屠户、张乡绅、乃至众乡邻等一干人物的形象,可见对比二字立足点之高。这样的课堂教师驾驭起来就比较轻松,学生潜意识里也会惊疑于“对比”手法的高妙;对“对比”这一艺术手法掌握得也比较扎实;也惊疑于自己较为容易的就看到了整个封建社会人性面貌。 三、进行片

6、段精读,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说过,课堂上没有片段精读训练,就没有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就没有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请看范进中举的教学创意“课堂活动二、品品细节”。就是很好的片段精读训练范进中举后疯态的描绘来感受选准点的魅力。 以范进中举的教学创意“课堂活动二、品品细节”为例来感受片段精读的魅力,即范进中举后疯态的描绘(课文第5段)。 作者分4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嗷”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好了”几十年追求功名,一旦实现,富贵荣华滚滚而

7、来。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噫!好!我中了!”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第四层写疯走上集。“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精读本段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让人不禁哑然失笑于封建文人的丑陋一面,更可恶于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这个点是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理世界的点;选择这个点来构建自己的教学创意是精准的;品味本段课堂氛围往往是活泼的;这样的能力训练一定是到位的;这样精细的学习过程学生能

8、感受不到文章塑造的人物的“美丽”吗?能感受不到作者高超的艺术魅力吗?惊疑迭起呀!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读写结合”,“提取概括”,“美读”等方面进行教学创意,也能收到“惊疑”的效果。如浪之歌的教学创意一、美读,把握诗的韵律。二、美读,品味诗的语言。三、美读,领悟诗人的情怀。如奇妙的克隆的教学创意一、学习一种提取信息的方法小标题分析法(首句分析法)。二、体会一种有效的说明方法举例说明法。等等都能够让我们看到,选准“点”切入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惊疑是多多的。 课堂教学中能多给学生一些“惊疑”,这样的课堂往往是非凡的,是高效的。获得这种效果教师要反复研读教材,要阅读大量的教材分析,要有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没有耐心,不下一些功夫,不细细的去琢磨,我们就选不准点来切入课堂,也就不可能给学生带来所谓的“惊疑”。 第 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